文/王雪岩
我喜欢阅读,阅读充满了我的生活。一日不读,如隔三秋,不是阅读选择了我,而是我离不开阅读。
我是一名老师,当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那些读过的书就会为我出谋划策,帮我找到解决办法。《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班主任工作漫谈》《优秀是教出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等书都是法宝,是不开口的老师,是锦囊团。
其实,在学校里,往往琐事更多一些,学科知识按教材教就行,问题大多出在班级管理上。班级管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科,学习方式有很多,最简捷的就是阅读,多看班级管理的案例,了然于心,遇到同类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有了好的关系,才能有好的教育。师生间互相启发,携手进步,既有为师者的示范与担当,也有学生渴求真理、感念师恩的追求与情义,把握好这种关系,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都在受益。
我还是一名校刊编辑,辅导孩子们阅读与写作。我认为,文本解读是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的逻辑出发点,教师缺乏文本解读功夫,搞不好阅读教学,也没法指导学生写作。我把阅读得来的好东西,化成指导孩子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孩子们读名著,查资料,和作文点评老师交流,学经验,找不足,购买有关写作的书籍,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好故事。他们看毕飞宇的小说,张莉的评论,刘慈欣的科幻,杰夫·格尔克的《情节与人物》,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冲突与悬念》,罗纳德·B·托比亚斯的《经典情节20种》……在我的悉心指导下,2023年4月,在第十届校园文学年会暨文学教育成果展评交流会上,我校的“小草文学社”从参评的 300 多个文学社团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团”称号,我被评为“百佳校园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并全票当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阅读的同时,我还不忘攒资料,分门别类,建文档,做卡片,记笔记,转发、收藏、点赞等,都是我的阅读轨迹。阅读指导我做很多事,生活小窍门、妙招妙法、黑科技,找适合自己的用,跟写材料作文一样。当你能讲故事,会看电影,懂得演技,能看懂图片,万事万物都能从阅读运用到写作上,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写文章对你来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我就写过一个“好系列”:《歌词里藏着好文章》《活动里藏着好文章》《照片里藏着好文章》《演技里藏着好文章》《跨年演讲里藏着好文章》《校刊里藏着好文章》……这些文章发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官方网站和“写作密码”公众号上,都下双黄蛋。这都是我攒资料的结果。我读到的每一处文字都是资料,都会储备在我的资料库里,用时调出来。阅读给我灵感,让我有冲动坐下来写文章,当阅读成为习惯,读来的好东西被消化吸收,就“下笔如有神”了。
我是个惜时如金的人,唯有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心疼。我的阅读是有效率的,就找能给我提供营养的书去读,不去啃什么“大部头”。这就跟吃肉似的,牙口不好,找软的烂糊的吃,牙口好再去啃硬骨头,因时间有限,吃一口得一口,实在吃不着,喝口肉汤也是在增加营养。我尝试着把深奥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们听,使他们瞬间就明白;我让孩子们讲述一本书的内容,不用书本上的内容提要,换成自己的话说,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我带领他们练习扩句、缩句,扩段、缩段,经过此番拾掇,一篇好文章就诞生了。我教给孩子们最行之有效的检查作文的方法就是大声读出来,只要一读,哪里有毛病立马显现,让人感到不舒服,改完就舒服了。
回想这些年,是阅读成全了我,带我到达一个更高的理想境界。每天我都会扪心自问,今天有没有认真读点东西,写点什么,如果没有,我会难过,会反思,会找补。毕竟,每一天都不虚度才让人踏实。不是一个人静下心去阅读,而是阅读让人静下心来。阅读使人思维活跃,精神饱满,眼界高远,胸襟开阔;不读,就容易逐渐沦为精神和思想上的病夫。
现在,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音频、视频、日更,参与在线课程、网络讲座、有声图书馆,都是在读书。知人论世、读无字之书也是一种阅读。诚如叶倾城所说,阅读对我们来说,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条船,不管你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狭小或者平庸乏味,你总可以通过阅读到达另一个星系,另一个未来。你所有的悲伤都可以在书中看到,你所有的喜悦也有人分享。也如阿兰·德波顿所说,假如我们整晚与书相伴,那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