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小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挥笔写下的千古名诗。
其实,鹳雀楼只是中国众多名楼中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特色鲜明的亭台楼阁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由翟东强、谢九如撰写的《考古中国:历史名楼》,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读中国十大古代名楼的文化寓意和历史变迁,于勾连古今中,生动呈现出华夏楼阁艺术的宏大魅力。
这十大历史名楼为:天一阁、黄鹤楼、钟鼓楼、蓬莱阁、天心阁、阅江楼、鹳雀楼、滕王阁、大观楼、岳阳楼。它们如一颗颗璀璨闪烁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有的因藏书丰厚而令人怦然心动,有的因抵御强敌名闻天下,有的因帝王垂爱声誉鹊起,有的则因神话传说而广为人知,还有的却是由于文人墨客歌咏传颂至今……
作者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在厚重的历史典籍里洞察古今,并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踏足于一座座沧桑悠远的名楼现场,深入探究这些楼阁的前世今生。全书以十座名楼为蓝本,生动摹写出有关楼的历史、地理、文化故事,在展现这些多彩景观之时,一并挖掘出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充分展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
首章从地处江南一隅的藏书楼——天一阁切入,追溯了万卷藏书与百年名楼、浩瀚典籍与传统文化间的紧密联系。此楼系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位于今浙江宁波,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后经其子增藏,共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作者简述了该楼修建的缘起、书阁的建式风格,并分享了范钦在收藏各类典籍时所遭逢的曲折经历。在作者看来,该楼之所以能荣登十大历史名楼之列,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巧的布局,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建构,而在于充盈其间的浓浓书卷气和翰墨馨香。而正是得益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江南小楼才从众多的楼阁里脱颖而出,成为江南大地上一张显赫的文化名片。
在十座名楼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黄鹤楼。这座始建于三国时代的天下名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而名扬四海。由于历史和战火的原因,黄鹤楼曾屡建屡修。虽然历代在修葺重建时,有关楼的型制、样式、风格及工艺,都略有不同,但那些浪漫的黄鹤楼传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的那份缱绻情深,“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怅然,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缕缕乡愁,却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房,成为后世重修重建它们的根本动因。巍峨挺拔的黄鹤楼,不但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登楼抒怀、写诗作赋,更唤起了无数国人对故乡、对友情深沉的眷恋。它更像是一座精神坐标,把中华子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展现出炎黄子孙炽热的家国情怀。
同样令我们魂牵梦萦的还有因诗词而兴的岳阳楼,这座依偎于八百里洞庭之畔的名楼,只因北宋年间,诗词大家范仲淹题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一夜之间成为人人向往的“打卡之地”。诗词中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热血担当,正是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此外,深情矗立在黄河岸畔的鹳雀楼、寓意吉祥如意的滕王阁、祈愿天下太平的钟鼓楼……它们都将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热情期盼,通过楼与阁的巧妙配置,用气韵生动的建筑语言,深情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站上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名楼,有看不够的风景,有抒不完的歌咏志,有道不尽的家国情深,有传颂至今的文明故事。它们穿越历史长河,洋溢着诗情画意和那份仪态万方的风姿,更镌刻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记忆和精神基因,令天下人为之动情,更让世界为美丽中国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