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另一面

“白鲞扣鸡”有有数

  ■王立峰

  一道提及“白鲞扣鸡”的简单考试题懵了学生,惊了家长。一时,小学生家长朋友圈各种脑补萧山话、萧山故事、萧山菜肴的场面骤然热烈。谈笑间,想起我们小时候常听的 “赤卵偷白鲞” 的故事,如今这样的典型教育故事人们都不大讲了,萧山谚语、民间故事更似乎被淡忘了。今天我们就拿“白鲞”的话头讲讲萧山故事吧。

  白鲞是用东海鱼类制作的一种咸鱼干,其香咸入味的品质广受萧绍地区群众的喜爱。白鲞有很多种烧法,越剧《何文秀》名段“桑园访妻”中唱的六碗菜,第一碗就是“白鲞红炖天堂肉”,“白鲞扣鸡”更是萧山传统宴席“十碗头”中的一道名菜。在老底子,这些都是难得吃到的佳肴,白鲞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难得的好货色。

  传说从前有一个家住街边的小男孩,在穿开裆裤时,从南货摊上偷了白鲞回家,他妈妈见到偷来的白鲞心生欢喜,直夸男孩能干,把偷来的白鲞吃得津津有味。后来,这个男孩逐渐养成了偷鸡摸狗的习惯,长大后走上了犯罪道路,最终由于为非作歹被判了死刑。临刑前,男孩的妈妈到法场喂他吃断头饭,母子在法场抱头哀叹,涕泪悲泣,这时男孩向妈妈请求想要像小时候那样再喝一口奶,妈妈以为他是怀念儿时的幸福时光,就答应了这个请求,当他妈妈撩衣哺乳时,男孩一口咬下他妈妈的乳头,厉声怨恨道“出卵偷白鲞时你没有教导我,是你害我有今天的结局”,他妈妈到此方醒悟是自己教子无方,最终害了孩子,这就是口口相传的“赤卵偷白鲞”的故事。话虽粗鄙,道理却明白,这个故事不仅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品行端正,更是教育家长要明辨是非,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对孩子不能无端宠溺,免得贻害子孙。

  还有两句民间谚语讲的也是同样道理,一句是“三岁打娘娘会笑,廿岁打娘娘上吊”;另一句是“三朝(读zhao,意为新媳妇过门三天)媳妇不可宠,手里娃娃不可哄”,这两句谚语讽喻对家庭的每个新成员都要教习规矩,不能过于溺爱。

  清代大学问家萧山世进士第的王宗炎于嘉庆壬申(公元1812年)十月九日在西河路附近的“十万卷楼”写下了“俗谚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诚哉斯语”的感慨,他论述说“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他提出“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虐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此番论述可谓推心置腹,用简单平实的语句讲清了严管和厚爱的关系。西河王氏是萧山望族,家庭教育固然不失大家风范,王宗炎的话也是对萧山千万普通家庭追求良好家风的总结,是萧山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这些故事和谚语展现了萧山人重视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用萧山话一直讲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五味子~~~
尖尖角~~~
另一面~~~
老底子~~~
醉花阴~~~
民间事~~~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华伯的草帽
写给自己的信
“白鲞扣鸡”有有数
百米西弄出名医
永兴圆茶东晋始
年节里的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