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事

年节里的花鼓戏

  ■龙宽

  春节期间,我们家乡经常会请当地的剧团来唱大戏,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浓浓的年味。

  花鼓戏作为地方戏种,广受当地人的喜爱。五彩斑斓的脸谱,摸排翻滚的身手,宽衣博带的服装,咿咿呀呀的唱腔,都让乡人百看不厌,无疑是最好的娱乐休闲方式。

  当地的花鼓戏和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都不一样,她独具特色,唱腔自成一派。起调时悠长,中间带有大量的颤音,最后吐音有嗯的拖音,夹杂着许多当地的土语方言,乡土气息非常浓郁,以至于这种戏也只有我们本地人才能听得懂。

  花鼓戏,伴奏乐器主要是花鼓,呈椭圆形,和“安塞腰鼓”的形状一般无二。我们的花鼓戏也分“素相”和“扮相”两种形式,“素相”一般是一个人,背着花鼓,连蹦带跳地演唱小段;“扮相”则是一个小剧团,有戏服、化妆、琴师,一般都要唱几天的大戏。

  在我家西厢房里,曾经住过一个小剧团,其中有个演员左手手指有六根,乡人称其为“六指儿”。“六指儿”是男性,却经常反串女性来演出,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悲悲切切,引得无数观众跟着落泪,泣不成声。

  我印象中,“六指儿”剧团无数次来过我们村子演出,每次都要待半个多月左右。临走时,剧团成员拿着搪瓷缸子、瓢,挨家挨户去要粮食,多给不嫌多,少给也不嫌少,不给也不纠缠,一个村子下来,玉米、小麦也能要上几袋子,这些就是剧团半个月的收入。这种以物代币的酬劳方式,在我们老家延续了好多年。我们家乡称之为换。在乡里做生意的小商贩从来不喊卖大米、卖豆腐,而是一色地喊换大米换豆腐。

  夜幕低垂,炊烟四合。大街上捧着粗瓷大碗喝地瓜稀饭的人渐渐少了。几个艺人摆好行头,拨亮油灯,花鼓一敲,胡笳声声,悠扬的声音瞬间穿透层层迷雾,穿透道道土墙,引得周边几里的乡人纷沓而至。一会儿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个个屏气凝神,等待一场大戏的开启。待幕布徐徐升起,幕后的“六指儿”已由一个帅气小伙摇身一变成了花枝招展的俊俏姑娘。一个夜晚,花鼓戏会演绎无数个朝代。乡亲们听得如痴如醉,大戏散场的路上,经常能听到乡邻们有板有眼地喊几嗓子。

  红彤彤的对联贴起来,过年的饺子也吃起来,街中心又传来咚咚的花鼓声,忙碌了一年的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聚拢到大街上,听他们喜爱的花鼓戏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五味子~~~
尖尖角~~~
另一面~~~
老底子~~~
醉花阴~~~
民间事~~~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华伯的草帽
写给自己的信
“白鲞扣鸡”有有数
百米西弄出名医
永兴圆茶东晋始
年节里的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