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小时候,每每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喜欢与伙伴们一起,星期天到姜家坞山上去摘毛栗。那时没有零食,毛栗是最诱人的零食。拿一把剪刀,拎一只竹篮,走在阳光下,任微风拂面,大家唱着革命歌曲,一身轻松,你追我赶。往往一个下午,能摘满满一竹篮毛栗。
回到家,在墙门的卵石道地上,把布鞋脱下,从竹篮子里拿出一串毛栗,放到鞋底下,用力搓毛栗,把毛栗的尖刺搓软,再用指甲剥开毛栗,取出里面亮晶晶的果实,去皮后直接往嘴里扔,顿时有一股甜味溢满口腔。这甜味比番薯更腻,比花生更鲜。
从罗墓坂到姜家坞,要经过一片原野,原野中间有一道隆起两三米的土丘,当地人称“人命塘”。听老一辈人说起,此塘原有七八米高,宽有三四米,远看像一座长城,屹立在原野上。1940年2月发生了惨烈的“人命塘之战”,硬生生把人命塘削低,从此,人命塘名不再副实。
每次走过七高八低、茅草丛生的人命塘,大家的心里都是慌兮兮的。伙伴们屏住气,不敢高声讲话,都规规矩矩地走路。后来,走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不害怕了,照样唱歌讲话,跟没事儿一般。有时,调皮的我们,还会早早地去,用剪刀在泥塘上挖来挖去。偶尔挖出一颗铜的子弹壳,立刻跳跃起来,向伙伴们炫耀一下,这更加刺激了大伙儿的热情。记得有一次,大家在人命塘上挖子弹壳,竟忘记了要去摘毛栗,等大伙儿回过神来,太阳已经在寺坞岭上,要下山了。
人命塘,在孩时的生活中,是一个绕不过的坐标。挖来的子弹壳,成了游戏的主角,竟伴随着整个童年,为童年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鲜亮,抹也抹不去。搬了几次家,这要命的子弹壳,却舍不得扔掉。看着它们,我仿佛闻到了硝烟,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惨烈的一天一夜,那场火光冲天、杀声四起的“人命塘之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萧山档案馆查阅资料,竟意外地看到了几张民国时期的《东南日报》,上面刊登了“人命塘之战”前前后后的详细报道:“我军摧毁敌军指挥部系统,沈家十余房屋被摧毁。此役,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日军一个中队
共200余人,毙敌战马百余匹,缴获敌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摘录其中一段报道,让我这个工作在外的义桥游子,深切地感受到义桥人民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报道中的“巾帼弱女”,就是塘坞村(现昇光村)的女教师沈佩兰。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大义凛然,从后门跑出,沿后山机智奔赴云石沈村,把敌军指挥系统等情况告诉192师指挥部。国军对位于沈佩兰家的日军指挥部发起突然攻击,用火攻的方式把日军消灭。沈佩兰参与的战斗,应该是“人命塘之战”稍后的“塘坞之战”发生的事,如今在这些村落的老屋墙上,还有当年日军进犯时留下的弹孔,这是日军在义桥镇犯下滔天血罪的有力证据。
在那缺乏物资的年代里,毛栗的尖刺唤醒了我的味蕾,人命塘的子弹壳给了我久远的乐趣。如今,有关人命塘的经历已经远去,渐渐成为一抹华丽的风色,偶尔翻开来,却有一股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