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朱林飞
正值初夏时节,一些小区里绿树如荫,繁花似锦,有人在凌晨四五点时被清脆的鸟叫声唤醒,有人在高大的树丛间发现了正在追逐嬉戏的松鼠兄弟。
这是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的证明。如今,越来越多的生物出现在身边,成为人类的新“邻居”,随之而来的是都市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新命题”。
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
这个概念与中国古代崇尚的“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一个现代的表达。大都市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大自然背景下的一个样本。特别是随着都市圈的不断拓展,时代课题又有了新的题面: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什么?如何与这些新“邻居”和谐相处?
烦恼与喜乐交织的案例
松鼠频繁出没 让人又爱又恨
玲子住在一个依河而建的次新小区里,河岸边栽着柳树、樟树、松树、槐树、杨树,形成了一道高耸密集的防护林。往里种着低矮的果树,有枇杷、金橘、柚子、石榴等,果树边围绕着月季、绣球、三色堇等花卉,再加上绿色的草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带。玲子经常会沿着河边的小石子路漫步,眼前有白鹭浅飞、鱼儿跃水、蝴蝶翩翩,耳畔是婉转的鸟鸣,心情便格外地轻松起来。
就在近日的一个清晨,玲子刚走到河边的柳树下,忽然听到树枝间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三团黑影在追逐嬉戏。啊,是三只松鼠。玲子赶紧掏出手机,对着黑影一阵猛拍。可惜松鼠们玩得太欢,不肯停留一秒,照片里只留下了它们一闪而过的背影。玲子又靠近一点,松鼠三兄弟丝毫不受打扰,又追逐了好一会儿,才蹿到旁边的樟树上,倏忽消失了。
后来与同事们聊起这事,大家都说那是因为小区环境好了,松鼠也跑来做“邻居”了。不只是玲子住的小区,最近松鼠频繁出没的事可没少发生,有的甚至还给住户带来了烦恼。
就在5月11日,一位家住潘水南苑的网友在论坛发帖,称最近小区里松鼠经常出没,家里的纱窗被咬破,松鼠溜进房间里乱窜、翻东西吃、尿尿,感到不胜其扰。不久前他在家里抓到两只,带出去放生了,可松鼠还是隔三差五闯进家里。
潘水南苑小区内种了很多树木,随着年份的增加,不少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叶最高处挨到了三四楼。听业主们说,前一年小区树木进行了修剪,松鼠有段时间没有现身,今年树木长得茂盛,松鼠又频频出现了。
业主吴女士住在四楼,也说经常能看到松鼠跑到阳台上偷吃香肠、肉等食物,为了防止松鼠溜进家里,她干脆关上了玻璃窗。另外还有业主发现松鼠躲在空调洞里筑巢。
说起这些松鼠,老邻居们又爱又恨:“有松鼠出现,说明我们小区的环境好,只要不是繁殖太快,不闯进家里来,看着还是蛮可爱的。”
最近,义桥金域三江小区的业主们也经常看到松鼠出没。“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只松鼠沿着高层的北面管道和墙壁,一跳一跳的,跳到了30多层楼,它是去看看哪户人家的窗户开着,可以吃点东西。”青青对松鼠充满了怜爱。有一次,她家北面的窗户开着,松鼠偷偷溜进来,抓了几颗花生吃。青青跟妈妈说:“给它吃点,也可怜的,小区里没松子吃,难得能找到个花生吃吃。”
鸟鸣声声 有人却嫌太吵
凡是树木繁多的小区,鸟儿自然是少不了的。
在湘域湾小区的中心广场上,种着8棵高大的榉树,这里成了鸟儿们的天堂。每天清晨,树叶间便传出婉转的鸟叫声,它们三三两两,一会儿飞到屋檐下,一会儿飞到草地上,尽显矫健身姿。看到有人走过来,它们也是不慌不忙,低头在草丛间啄食。只有等人走近了,才会迅捷地飞到半空,等人走远了,又落到草地上继续啄食。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看到鸟儿,就踉踉跄跄跑去追,鸟儿便飞起来,很快又落到前面的地上,就像是故意引诱小孩继续去追它。
看到小孩与鸟儿嬉戏的画面,家住二楼的楠楠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窗外是一片枝繁叶茂,她每天都会在清亮的鸟叫声中醒来。有时坐在临窗的桌子上吃饭,抬头还可以看到一两只鸟儿在树叶间翻飞。“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怀着这样的想法,洒落在路面、窗台上的鸟屎在楠楠看来,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
叶琴住在一个品质小区,里面种着高大的树木,吸引了很多鸟儿前来做窝。其中有一种叫乌鸫的鸟,除嘴巴呈黄色外,全身乌黑,个头有点儿结实。叶琴家住在5楼,有一次,乌鸫在窗边飞过,被家里的猫儿发现了。猫儿便跳上窗台,两眼盯着乌鸫,嘴巴里发出“喀喀喀”的声音。
自此,它俩便杠上了。每次看到猫儿蹲在窗口上,乌鸫便直直地飞过来,将一泡屎喷射在纱窗上,不等猫儿伸出爪子,又飞快地掉头离去。亲眼看到过几次后,叶琴便觉得乌鸫有点坏心眼,虽然纱窗上的鸟屎令人讨厌,但每次看到鸟与猫之间的“战斗”,总会捧腹大笑。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人觉得鸟叫声动听,也有人嫌它吵闹。有一次听同事说起,他们小区有一个2楼的住户,因为窗户外面有一棵大树,每天清晨都会被鸟叫声吵醒,让她非常心烦。为此,她投诉到物业,让人把树砍掉了一半。
还有个小区,每天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5点左右,都会被一种类似“哒哒哒”的像机关枪一样、不间断的鸟叫声吵醒。很多居民觉得被打扰,尤其是晚上睡眠质量不好的,听到这个声音就更睡不着了,还有家长担心会影响家里要上学的小朋友。
后来有业主在自家阳台的雨棚上发现了一只小西瓜大小的鸟,拍了照片搜索,才弄明白发出这种奇怪声音的鸟是夜莺。
大家纷纷猜测,因为小区树木比较多,环境比较好,才吸引了小动物们落户。虽说如此,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小区也是想尽办法驱赶夜莺。
都市生态新答卷待破题
不打扰、不投喂、不伤害
或是人类的正确态度
提到生物多样性,你可能会想到野外或保护区。其实,就在城市里,在小区、公园、学校……越来越多的生物出现在身边,成为人类的新“邻居”。
其中,蝴蝶、蜻蜓、鸟类、鱼类等,是最为常见的生物“邻居”。一些与人类生活作息规律比较一致的“邻居”,相对来说“见面”机会会比较多,而像猫头鹰、蛙类等喜爱夜间活动的“邻居”,则不太能经常“打招呼”。
可别小看这些生物“邻居”,以蝴蝶和蜻蜓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是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而像出现在小区里的松鼠,其实也是绿化生态环境向好的一个明证。
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城市中最常见的是赤腹松鼠,它们喜欢高大的树木,在树上跳跃腾空能力很强,可以利用城市中的树木和建筑物迅速移动,有时也会进入居民的阳台和阁楼。它们的天敌主要是猛禽,比如凤头鹰、林雕之类的,但这些林鸟大多分布在山里,很少出现在小区,所以才有了松鼠的安居乐业。
在城市里,人类该如何与这些“邻居”更好地相处?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呼吁更多人一起行动起来,让更多“邻居”来到我们的城市定居。
我们可以为这些“邻居”打造自然“家”,如树干上精巧的“松鼠之家”小木屋、土坡里巴掌大小的“刺猬之家”洞穴、试验田里矗立的“蚯蚓塔”……吸引“邻居”们来“串门”。
以北京为例,目前正在城市里打造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通过营造小微湿地、灌丛驿站、动物饮水点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自然或近自然的生存、繁殖环境。根据人工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在这些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里,已有刺猬在“刺猬之家”中安家,人工鸟巢迎来了鸳鸯等鸟类入住,动物饮水点也有监测到燕雀、黄喉鹀、斑鸠等多种鸟类前来饮水、洗澡。
在城市中,除了忙碌的工作场所外,还应有让人徜徉自然的地方,能与花草树木、鱼鸟蛙虫结伴。为此,建筑设计师可以设计鸟类友好型建筑,方便家燕等动物安家;园林规划师在设计城市绿道、公园时,可留有昆虫野花带、平缓小斜坡、碎石枯枝堆等利于“邻居”们生存的“家园”。
而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什么?
有专业人士指出,要正确对待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无论它们有多可爱,大家有多喜欢,请记住三个原则:不打扰、不投喂、不伤害。不要随意放生外来物种,这是一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如果遇到野生动物需要救助,请及时报警,交由专业部门处理。另外,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制止不文明行为。
仍以小区里的松鼠为例,目前还没有太好的驱逐方法,可以尝试先用笼捕、再放归山林的方式,让松鼠“搬家”。
据最新发布的《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全市首次全区域、全风格、全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共记录到物种16000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是自然和历史对杭州的馈赠,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
“从恢复一种乡土植物到爱护一棵小草,从少用一次性用品到多用可再生循环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不捕捉、不伤害野生动物,不采摘野生植物等。你多种一朵花,或许就能为蝴蝶营造一个小小的暂栖地。”有专业人士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