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笔下的清供雅趣

  文/徐升

  “雅节和谭敲响玉,清供佐酒剪芹芽。”清供,即在斋室或桌案摆置的器物,可娱目,可赏心,可怡情养性,自古以来颇受文人喜爱。在案头这一方小小天地中,古人们随心构思,造就了灵活多变、包容万象的清供艺术,彰显着东方传统美学的极致浪漫。

  清供之趣,不拘于时。古人撷取四季物候之精华,将寻常年月点缀得趣味盎然,活色生香。清供分为“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是重大节日时的应景之作,譬如新年时的“岁朝清供”,意在顺时应节,迎春祈福。清代画家杨晋绘制的《岁朝清供》图正是冬日供花之典范:画中黄铜胆瓶内插有蜡梅、松枝、天竺果各一,疏落有致,气韵高洁。试想,隆冬之际,天寒雪重,案前小坐,闲对清供,只觉窗外雪色透亮,映得瓶花愈发鲜妍;蜡梅明黄如嫩玉,松枝青翠可人,天竺果鲜红欲滴,兼有幽香盈室,真可谓“清极不知寒”。“无名之供”则更自由随心,兴之所至,即可成趣。“五月凉阴千亩竹,六时清供一瓯茶。”明代学者秦旭嗜茶,于他而言,一瓯清茶就足以作四季之供。案头清供,是似水流年里的一抹清欢,寄寓着古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清供之趣,不拘于物。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提出了室内陈设应当“贵活变”的原则,可见清供艺术丰俭由人,奇珍异玩或寻常器物皆可充当陈设,并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趣。《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玉派晴雯给探春送鲜荔枝,特意嘱咐要用缠丝白玛瑙碟子作配,足见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富贵。相比之下,唐朝诗人杜甫对清供器皿的审美要更接地气。漂泊初定,暂居草堂,此时在杜甫眼中,就连寻常瓷碗也变得格外可爱:“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从友人处乞得的白瓷碗虽然质朴无华,却折射出杜甫对重建家园的希冀,蕴含着随遇而安的乐观与坚韧,这正是他所崇尚的人生哲学。

  清供之趣,不拘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曾写道,“瓶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各种布置,何能生致”。清供隐藏着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同心性的人物所偏好的清供风格也大相径庭。以《红楼梦》为例,黛玉才情出众,因而潇湘馆笔砚齐备,书籍满架,“竟比那上好的书房还好”;探春豪迈豁达,于是秋爽斋多设字画真迹、瓶花古玩,疏朗大气且不失高雅;宝钗内心高洁超脱,蘅芜苑便素净如雪洞,“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贾母见了,叫鸳鸯记得找出“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墨烟冻石鼎”与“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替宝钗布置房间。即便年事已高,贾母却依旧独具慧眼,她的内心始终是一个鲜活有趣的女儿。

  清供兼具插花、品茗、焚香、绘画、鉴赏等百家艺术之长,是对雅致生活的极致追求。或是春山新翠时清茶几盏,或是溽暑炎炎时瓜李若干,或是帘卷西风时沉香一炉,或是天寒岁暮时红梅数枝,四季清供常换常新,足以纾解案牍劳形,抚慰心绪愁闷。细赏清供,便能与古人饱含诗意的心境产生共鸣,领略妙趣横生的别样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公益
   第A01版:今日瓜沥
   第A02版:专题
   第A03版:专题
   第A04版:航坞
漫谈古代皇室仪仗
古人笔下的清供雅趣
藏在诗词中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