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归来 义桥寺坞岭

  ■记者 何可人

  雨中的寺坞岭,云海翻涌,连绵青山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

  山顶的咖啡馆内,青年男女、背包客们络绎不绝。67岁的倪志明坐在落地窗边,手捧一杯咖啡。眼前的这片风景,对他来说熟悉,也充满新鲜。

  寺坞岭,这个他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逆龄生长”。

  下山到上山

  寺坞岭位于萧山和富阳的交界处,由云峰山、包帽尖、大爿山三座山峰组成。其中,云峰山雄鹅鼻为最高峰,海拔约530米。倪志明是土生土长的寺坞岭村人(现为义桥镇罗幕村寺坞岭自然村)。

  当老倪还是小倪的时候,寺坞岭就是一个让人艳羡的地方。用他的话说,“当时,村里的男人要讨个老婆上山来,还得挑挑过。”

  这底气,靠的就是寺坞岭上丰富的山林资源。盛产的毛竹和种植的茶叶,为村民们带来了比山下的村民高出两三倍的收入。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山下,从三轮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汽车,发展势头一路上扬,而山上,依旧是一根扁担,原地踏步。

  寺坞岭山高路不便,山上的毛竹运输成本大,变得不再金贵;生活不景气了,村里唯一的小学停办了。彼时20来岁的倪志明,已经成家,但也决心要下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到了1991年,一家人从山上迁到了山下,在当时的许贤乡王家桥村落了脚。慢慢的,寺坞岭村的村民从100余人,到只剩下不到10人。没了村民,寺坞岭成了一道“沉睡”的风景。

  但下了山的倪志明,心一直留在岭上。

  寺坞岭上处处是景,春季茶香飘溢,夏季凉风习习,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随着季节变化可以感受不同的景致和乐趣。可景色再美,路不好也只能靠步行,上趟山起码一个小时。

  寺坞岭要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气,就必须先通路。

  2010年,倪志明通过向社会有识之士募集捐助资金,在广大村民的热心支持下,主持修建盘山公路。一年后,路终于通了。虽然只是一条在峭壁上开辟出来的泥石毛坯路,着实有点废车胎,但已经大大缩短了山下和山上的距离,车程不到20分钟。

  2017年,义桥镇政府接管此路并进行改造整修,柏油铺设的路面、两侧种上了晚樱和黄山栾树,一条崭新的林道,为寺坞岭打开了新天地。

  这期间,倪志明用了三年时间,在寺坞岭雄鹅鼻打造了一座名为“雄鹅山庄”的农家乐,并在周围恢复了茶园的建设,一些村民也因此谋得了生计。倪志明和村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回归了寺坞岭。

  生计到生活

  随着林道的推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了。

  采茶、种高山蔬菜,他们成为雄鹅山庄的“小生态”。在山庄周边,很多家庭式旅馆也相继开了出来,形成了村里的旅游“小气候”。

  山庄和茶园所在的位置雄鹅鼻,是俯瞰三江口的最佳视角之一。天晴的时候,能看到湘湖,还能看到六和塔。这里成了游人登高观景、慕名品茶、尝鲜山野美味的小众观光胜地。村民们的口袋也随之鼓了起来。

  2021年,寺坞岭迎来又一次“新生”。当年9月,在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的支持下,万向三农集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手段,以打造生态共富样板为牵引,与义桥镇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启动“江河荟·浙江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公益项目。(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萧山记忆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教育
全国关工委启动2024年“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
保持高度警觉 强化研判分析 牢牢掌握防汛防台工作主动权
勇当开路先锋 善作示范样板 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干力量
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全面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防 汛
我区新增9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归来 义桥寺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