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工作

  文/王哲君

  记得今年在杭州一场数百人的脱口秀现场,串场主持人和底下观众互动,问及“你做什么工作”,一连好几个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回答“没有工作”。主持人不禁感叹:“杭州都这么有钱有闲吗?”人们以为的地域特色?实则已成了普遍现象;你以为他们懒得工作?实际只是“不想上班”。他们没有革工作的命,只是想重新定义工作。

  年轻人对工作的认识和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将工作视为单纯的收入来源,而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意识的表达。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对传统上班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对灵活工作方式的渴望。

  拒绝“班味”

  @李嗯嗯:“打破齿轮的一环”

  每天早上六点,闹钟就像一只无情的铁手把我从梦境中拽回现实。我穿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衬衫,从洗漱到进地铁都是仿佛是肌肉记忆。

  我的工作是数据录入,工作异常稳定,但每天办公室里的键盘声就像一首单调的曲子,消磨我的创造力和激情。我所在的企业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而我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我没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没有精力去社交,甚至没有心情去关心自己的外表。我曾经也有爱好,比如摄影、写作。可悲的是,即使有难得的周末空隙,我也不想出门,宁愿躲在家里刷剧、叫外卖。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否还有喜欢做的事。

  打破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只需要打破其中的一环。我决定辞职,全职写作。开始是为了释放压抑的自我,之后通过朋友的介绍,我开始为一些媒体和公司撰写文章。起初,收入并不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和声誉。虽然有时会感到孤独和压力,但能够自由安排时间和工作内容,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

  @周小燕:“厕所10分钟效应”

  我是一名市场公关,我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得笑脸相迎。烦闷时的唯一解压方式,就是躲进厕所。我竟然很享受那短暂的10分钟宁静。

  也许我从小就属于社恐型,不是不善于社交,而是它耗费我太多能量了。职场上的虚伪和表面的社交让我感到厌倦。我想要“零糖”社交,减少无效社交活动,专注于那些能够给我带来正能量和真正价值的关系。

  所以我辞职自己开了工作室,没有固定上班时间和地点。这样反而让我更加高效,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我是自己的老板,所以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挣钱,什么时候休息。我不再为了职场关系而强迫自己参与各种活动,而是选择与那些能够相互尊重和支持的人建立联系。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到轻松自在,也让我在设计工作中更加充满灵感。

  @绿手指:“田园里反向消费”

  大学毕业后,我就回到我那被稻田和山丘环抱的家乡,决定在这里谋生。清晨,我便去农田检查庄稼,除草、施肥、灌溉,亲力亲为。

  午后,我有自己的时间在小院子里,泡上自家种的绿茶,还能读会儿书。我有一个社交平台,记录我的田园生活,分享我的农耕经验和心得。后来吸引了许多朋友,他们对我的农产品感兴趣,甚至愿意为此付费。

  不敢以“李子柒”自居,但后来我的经营思路有点像她。我开始尝试着通过电商平台,将我家的农产品直销。小打小闹,订单不多,但我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是很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感受不到的快乐。生活并不富裕,但我甘愿做个普通人。

  拒绝规训

  “圆桌会”节目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年轻人并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上班罢了。梁文道指出:“他们是不喜欢在上班这种组织化的环境里生活。是不喜欢这种环境里的人事关系、上下关系。”“不喜欢组织化的时间表。”

  年轻人自我意识更强烈,他们不是没有工作热情,而是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他们不喜欢“老板花钱买我时间”的概念,而是“为我的成果付费”。如果能在不影响业务,甚至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不强制要求上下班时间和地点,或许很多人就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本身了。

  他们渴望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追求与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相匹配的事业。他们希望工作环境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交流,而不是被严格的组织化结构和复杂的人事关系所束缚。

  具体体现在——

  对组织化环境的抗拒:“不喜欢办公室里的人事关系,太复杂。”“我喜欢共享办公空间,因为它灵活、开放,而且还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有人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在咖啡馆、图书馆,甚至在旅行中完成工作。“我希望工作环境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鼓励创新和交流。”

  对固定时间表的不满:“朝九晚五对我来说太束缚了。”有些人就是喜欢夜间工作,白天则用来学习新技能或处理个人事务。“我觉得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应该是按照我的生物钟来安排,而不是固定的日程。”

  对工作自主性的渴望:“我希望能够根据我的成果来获得报酬,而不是仅仅因为我在办公室待了足够的时间。”看多了上班摸鱼的人,反感按时间收费的概念。“按成果付费,这样我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灵活工作方式的偏好:刘波,一位创业者,他在共享办公空间租了一个工位。“这里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我可以按照项目进度来安排我的工作。”

  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我不想让工作占据我所有的时间。”尤其是有成家计划的年轻人,他们还会考虑是否有足够时间谈恋爱和陪伴家人。

  对工作意义的探索:“我想找到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对于金钱的单纯追求的人少了,一方面因为本身家庭条件的富足,另一方面精神富裕成了他们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第A01版:宁围月刊
   第A02版:重点工作
   第A03版:民生服务
   第A04版:宁“融”圈
重塑工作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咖啡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