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早上好呀!从这里上车哦,小心台阶……”9月2日清晨,新学年的第一天,居住在宁围街道钱农社区“一分场宿舍”小区的孩子们迎来了第一班社区“求知专线”51接驳线,上车前往学校。“以前都是妈妈送我上学然后再去上班,时间很紧,每天都要被她吼。”其中一个小男孩笑着挠挠头,“但是今天我自己早早起床自己坐公交上学,妈妈说我已经三年级了可以自己安排了!”稚嫩的语气里透着一股小骄傲。
7点40分,接驳线准时到了最后一站畅想路元庆路口,车上的30余名小学生排着队下车,在随车家长的护送下,开开心心地走进校园大门。“有了这班直达专线,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自己上学,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次真是帮了大忙!”
这趟“求知专线”的开通,源自钱农社区近期“民情双访”工作中了解到的情况。为解决居民的这件烦心事,钱农社区联动宁围街道城建办,与萧山交投集团公交公司多次组织协商会谈,实地勘察路线,为辖区内的学生群体“量身定制”覆盖到三个小区、串联两所学校的“六进”服务实施方案。
与居民面对面,才能访得实情、访出实效。宁围街道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呈现新小区、新居民、新社区、新社工等“四多”局面。紧扣“深”“细”“实”“常”四个字,宁围街道全力推进“民情双访”工作,积极打造“民情听‘宁’说”走访品牌,通过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密切联系群众、深化走访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截至目前,街道已走访村(居)民9660户次,企业138户次,共发现问题1046件,收集意见806条,现场解决咨询建议类问题1032件,流转至镇街层面处置问题13个、区级层面处置问题1个。
■尹德馨
深入一线 包联“到户”全覆盖
走到每位居民身边,需要一支有责任心、有经验、有方法的人员队伍。宁围街道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全覆盖开展思想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深聚走访力量,根据各村社实际情况、区街干部专业特长等,科学分配下沉力量,配优配强“一网格一分队”,确保106名区级结对力量、269名街村全体干部、171名综警网力量全部下沉到171个网格,每名班子成员至少包联1个重点网格。积极动员楼道长、居民骨干、村社党员等村社自治力量,开展自主式走访,使走访工作更为顺畅。同时,将走访联系服务群众作为日常重点工作,全面建立起“每位社工每月走访50户,辖区居民、企业每季走访全覆盖”制度,确保走访全覆盖。
如何更加有效的沟通,需要经验更需要方法,宁围街道在“民情双方”工作中推进“结对帮带”模式,深耕业务技能。邀请20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经验丰富的联村领导、村社书记担任导师,与街道95后年轻干部、村社90后年轻两委干部开展“一对一”结对帮带,通过思想上“引”,经验上“教”,业务上“带”,帮助年轻干部缩短成长周期,尽快成为基层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细化机制 闭环响应解民忧
在宁围街道民情信息台账上,细分出“高难特新贤”五大重点人群,“高”即高层次人才、“难”指困难户和矛盾信访户等、“特”包括外籍人士等群体、“新”代表新就业人员、“贤”则是指街村两级乡贤,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走访方案,分发“民情联系卡”,方便双向联系,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如竞潮社区针对辖区外籍居民集聚的特点,创新“无界”走访服务模式,与外籍居民建立“一对一”定期服务,以走访和线上调查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需求。在社区前台设立双语服务窗口,为外籍居民提供贴心、精准办事指引。成立“同心圆”中外志愿者服务队,吸引海归人才、外籍居民等31名加入其中,以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其归属感、认同感与参与感。打造多元化外籍居民文体活动,以文化交流增进融入。
同时,针对重点户、重点村社、重点企业、重点人才,确定“一对一”结对对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法律、送文化、送医疗、送物资、送温暖、送“点子”、送项目等“十送”活动。
从“细”着手,宁围街道建立“走访收集民情—协商解决问题—跟踪督促问效”闭环工作机制。创新走访形式,推行“五访协同”机制,采取日常走访、定期下访、值班夜访、定向专访、主动接访,不拘泥于走访时间、空间,实实在在贴近群众,倾听民声。探索实行“村社领治+多方协治+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做到群众反映的简单诉求即知即办、立行立改;针对复杂共性问题列入问题清单,上报给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处理,通过村社结对、资源整合、力量统筹等方式切实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建立常态化回访机制,把解决群众问题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问题清单”整改成效。
实招解题 协同联动纾民困
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和企业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是开展“民情双访”工作的宗旨。宁围街道认真了解并记录群众的每一项反馈,动态完善问题、需求和项目“三张清单”,整合调动物业、业委会、联建单位、社区达人、新就业群体等多元力量,进一步盘活村社资源,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
类似钱农社区为居民增设“求知专线”51接驳线这样的“身边事”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宁围街道通过“民情双访”走访服务,推动解决公交线路延伸优化、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位新增、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等“急难愁盼”忧心事、“疑难杂症”难心事789件,靶向解决企业政策诉求、项目入库、环境提升、员工宿舍等问题50余个。
宁围街道下辖企业众多,“民情双访”工作推进以来,街道已走访企业近200家。在走访晶咕电商时,街道的“企业陪跑员”了解这个处于裂变发展关键期的公司,正面临空间制约、财务规范、升规入统等问题。宁围街道多次联合区经信局、区统计局、区税务局对晶咕电商进行实地踏勘、专题研讨,目前已打通旗下生产企业杭州歆烨服饰有限公司“贸延工”路径,帮助企业破解“成长的烦恼”。同时,向企业介绍正在建设的宁围人才大厦相关补贴政策,解决企业一线员工住房难题,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
“社区什么都好,就是缺了个菜场。”市心社区在走访过程中,通过梳理“民情双访”收集到的群众需求清单,将居民反馈的问题按照“急、重、轻”分类排序。网格小分队发现增设菜场是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之一,随即向街道领导汇报并及时跟进落实,各部门联动迅速选定点位推进生鲜菜场建设,9月初,居民们盼望的“家门口”的菜市场已经投入使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常态长效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如何确保“民情双访”长期落地有效?宁围街道从健全常态化督评机制入手,围绕形成问题收集、办理、反馈闭环,进行全方位督查评议,推动形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线上+线下”双线跟进。线上依托“红领通”流转问题处置,实行“按职责分配+跟踪销号”措施,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线下全面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电话常态化回访机制,对问题处置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同时每月组织比学,通过数据晾晒、案例展演、体会分享、随机提问等形式对“民情双访”工作开展阶段性评估,相关成绩与村社考核挂钩,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街道微信公众号开设“民情双访·听宁说”专栏,截至9月25日已刊发28期,展示各村社在民情双访工作中的优秀案例、创新举措及显著成效。
“两督+两评”成效评价。街道层面建立大督查机制,由街道人大、组织和纪委牵头,从走访过程和结果反馈两个维度加强督查力度,定期形成督查报告,每季度以表扬单和批评单形式进行通报。村社对下沉区街两级干部和综警力量,从时间保障、走访情况、问题办理等方面进行评议。街道各条线对村社,从组织协调、走访氛围、闭环管理等方面进行评议,以“双向互促”推动工作落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