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珂 通讯员 孙周杰
近日,“我们的村晚”文艺演出在戴村镇大石盖村时“戴”剧场上演,现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这次的嘉宾基本以民间艺人为主,古典舞、越剧、太极、独唱,每个节目都展示了村民的才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在时“戴”剧场已成功举办了近百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戴村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可以看到,文艺的星火以燎原之势,通过时“戴”剧场这个载体,贴近群众、融入乡村。
政府搭舞台 村民做主角
“你看花儿多红啊,笑话一般散落地上。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留了树荫送我乘凉。”在低声轻吟的《王招君》歌曲中,戴村镇大石盖村舞蹈队身穿绿白长衫,以古典舞蹈传递着勇敢、坦然的人生态度,赢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这是第一次接触古典舞,以前我们队以排舞为主,都是比较简单的。古典舞在节奏、韵律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大石盖村舞蹈队员介绍,该节目的舞蹈老师是村里请的,满打满算上了十节课。
据了解,时“戴”剧场由戴村镇人民政府主办,戴村镇文化广播站和大石盖村承办,用以展示“文化管家”和文艺队伍建设新成果。时“戴”剧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更多草根百姓登上演出舞台,形成精而美,轻而快,流动性强、有温度、有诗意的戴村文艺风景线。”
政府搭建好舞台,村民做主角。为提高服务质量,时“戴”剧场不间断地培训工作团队,不断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定时定点定团定人”的形式,实现着戴村镇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此外,时“戴”剧场还加强了与地方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在党建联建的加持下,学校定期选派大学生、杭州市文艺两新协会也定期导入资源,共同推动戴村镇文化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层文化服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文化 打造文化生活圈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从“送文化”、“种文化”发展为“育文化”,时“戴”剧场通过大力挖掘民间艺人,加强乡村文艺人才培养,让戴村乡村文化根深叶茂。
时“戴”剧场文化品牌建设是戴村镇文化振兴中的一个缩影。戴村镇以时“戴”剧场品牌建设为牵引,在全区率先启动了镇级不可移动式露天剧场建设的“戴村”模式,围绕“四文一体”模式运营,创新打造“越窑青瓷故里”、乡村精品文化游览线路、农文旅研学、ip文创、打造15分钟共富品质文化生活圈。
一方舞台便是一个宣传阵地。戴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充分利用好各大阵地,探索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推动常态化的艺术展示活动走进各类基层文化空间,将党的理论政策、文明新风等融入文艺汇演等活动之中,营造有利于赋美城乡气质的文化生态。”
接下来,戴村镇将继续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掀起覆盖面广、参与度强、活动时间常态化的群众文体活动热潮,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