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花夕拾

母校六十正芳华

  ■余观祥

  去年岁末,手机上突然收到由母校新湾中学发来的电子请柬,邀我参加学校60周年育人成果展。

  我到达前,母校健在的历任校长,已齐聚校区,他们徜徉在翠樟环绕、楼阁矗立、环境幽雅的校区,脸上荡漾着无比喜悦的笑容,令我感动不已。同样令我感动的是,成就非凡的校友和同学们,也一一如约而至。现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的钱同学来到了,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学院院长的倪校友来到了,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校友来到了,现任职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的谢校友来到了……

  母校地处沙地,曾毗邻钱塘江,当年利用镇海殿40平方米庙屋,于1964年7月创办了农中班,第一批招收本乡学生40余人。按全日制课程授课,设农机、财会等课程,有方向性地培养农村急需人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母校整合为初中教育,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年招生量达到150余人。

  1974年秋天,所在公社领导根据上级政府“初中不出队(大队),高中不出社(公社)”的指示精神,学校开设了一个高中班,招生50人,学制二年。我和我的同学们是幸运的,被招入新湾中学第二届高中班,1976年9月入学,1978年7月毕业。我们这届扩招了两个班,共100余名学生。教室设在庙屋南侧,班级分为甲班和乙班,甲乙二班东西排列。当年老师常说,你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去回报社会,报答父母。如果不出台“就近入学”的政策,在座90%的同学到了初中毕业,无奈只能终止学业。

  公社自办高中期间,学校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经常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学工,我们去位于新湾后街的铁木社,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如何锻造农具、车床如何进行精加工、怎样学看图纸。回学校后,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张三视图,要求我们按所标尺寸,制作泥坯模型。几天后,同学们端着几可乱真的模型,作为作业交给老师,令老师刮目相看。学农,在南沙大堤以北、红星桥东北侧,围垦土地上建立了占地4亩余的校办小农场,种植水稻。平时劳动课,参加除草、耘田、施肥等劳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丰富知识面。学军,在“双抢”期间,学校组织全班同学,到丁坝外的驻萧部队某连队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军活动,帮助解放军指战员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在学军活动中,我们与解放军指战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驻萧部队顺利完成艰巨的“双抢”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往后的岁月里,母校逐浪前行,到20世纪80年代初,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停办了高中班,完成了小学附设初中的撤并工作。由此,集中了优质师资和教育设施,建办了一所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中学,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输送给各级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等学校,升学率逐年攀升。其间,荣获杭州市示范初中,全县农村初中仅为两家。

  弹指一挥间,母校走过了60个春秋。60载弦歌不断,60载硕果累累。母校获得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示范初中、浙江省义务教育1类标准化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和绿色学校等殊荣。六十母校,正值芳华,辉光日新,愿您赓续文脉,继往开来,再放异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朝花夕拾~~~
凡人脸谱~~~
~~~
风景独好~~~
湘湖诗会~~~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财经周刊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母校六十正芳华
如烟往事中的纤夫背影
我坐到了泉州南
斯里兰卡的微笑
冬天的人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