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平先生走了,走得从容、安详。他是一位教师、作家,也是一位肩膀上轭着命运的纤绳,吭哧吭哧,躬身前行的纤夫。
■陈涛
认识徐亚平是在萧山近郊的一座公社大礼堂。1985年,萧山县委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建立萧山县文联,并由我负责筹建工作。物色文联工作人员时,有人推荐了徐亚平。于是,我与同事骑车去他就职的艺训班驻地,找他交谈考察。到了目的地,见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位衣着破旧的民工站在高高的梯子上粉刷墙壁。经问询,才知道他就是徐亚平。这让我很意外,他毕竟也是有教师身份的,何至于在干民工的活。徐亚平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笑说,小学员好动,墙上全是鞋印和球印。趁现在艺训班放假,把墙壁刷刷白,开学有个干净的环境。我问,为什么不请个民工来帮忙?他一愣,答道:“这活不难,随手的事。”这让我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为单位节省工钱当然也值得赞许,关键是能够“慎独”,领导与同事在与不在一个样,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即我们就达成了调入文联的意向。
徐亚平是个有故事的人。与他熟悉之后,知道了他为人心直口快。这是他的优点,但恰恰让他在过往的人生中栽了不少跟斗。他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处敏感时期,初出茅庐的他口无遮拦,对“放高产卫星”“薄粥揎大肚”,以及科学家们集中攻关煮饭“出饭率”问题,感到幼稚可笑,发表了不少言论。所幸当时的斗争目标还没有聚焦到他这样的“小卡拉”身上,虽被众人视为“落后分子”,但躲过了一劫。接下来几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终于因所写诗歌过于“愤青”而遭人告发,成功地把自己挑落马下。从此,他与命运的纤绳相互拉扯,从镇小到村小,从在编到代课,从下农场改造到四处漂流讨生活,摇粪船、化石灰、筑堤坝、跑供销,按他自己的说法,打工三大苦,打铁摇船磨豆腐,都尝了个遍。
人生磨难,对有的人来说,是难以回首的噩梦,但徐亚平天性乐观,从中收获满满。刚成立的萧山县文联,借用了文化馆的办公场地,办公室不大,却凝聚着大批文艺工作者,大家聊形势、谈人生、交流作品构思。徐亚平当时负责的是后勤工作,也已搁笔二十多年,但他一经触及文学的话题,便激发起无穷的热情。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一下子就成了话题的中心,牢牢地吸引了文学作者的目光。他绘声绘色地讲皮蛋的做法,讲抬石头的窍门,讲拉车的要领。他对《纤夫的爱》的歌词很不认可,认为这完全是象牙塔里的书生臆造出来的意境。实际的情况是,纤夫们脚蹬草鞋,甚至草鞋都舍不得穿,赤着脚,纤绳紧紧扣住膀子,全身前倾,吭哧吭哧在乱石堆里艰难前行,哪里来的荡悠悠的纤绳,又哪里来的轻松缠绵的情调。他对自己下放农场劳动改造期间,能够迅速掌握农活中挑担、拉车、摇船三项技能,感到很自豪。他对这三项农活进行条分缕析,说可以概括成农村中的短程、中程和远程物流。若按载重论,分别是百斤、千斤、万斤;按技术难度论,是从简单到复杂;按劳动强度论,方向正好相反,挑担最吃力,拉车和摇船则渐次降低强度。
我和杨敏生对他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非常看好,便撺掇他把这一切写成文字。不久之后,就有了散文《纤夫》,该文经《美文》杂志发表后,又入选了新时期散文百人百篇。接着就一发而不可收,《相亲》《皮蛋》《证明》等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散文相继问世,在《江南》《人物》等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二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在耕田、抬石、拉纤的间隙不断地接受审查与考验,不断地证明和自证,便有了一个善于反思、处事淡定的自己,也有了厚积薄发的文思。更多的文章结集成《如烟往事》《纤夫》《寻找昨天》等散文集,在浙江文艺出版社、朝华出版社等相继出版。萧山籍作家陈继光评价他的散文集说:“随笔写来,自然洒脱,虽不能令人回肠荡气,却不能不使人感叹再三,以致我视他的文集为游记,一部人生之途的游记,仿佛艾芜先生的《南行记》似的。”
没有被命运的劫难所击倒,便会使他变得更加刚强。生活的磨砺,让人高马大的徐亚平,不仅拥有了篮球场上猛打硬拼的气势,也有了对事物洞察入微的细心,以及宽容随和的包容心。我刚主持文联工作时,还是个二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难免经验不足,而他对我的工作相当配合。人手不够,他虽然是办公室主任,但身兼的工作却有总务、出纳、组织联络、报刊编辑等等,工作性质有粗有细,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但徐亚平就像当年放下课本熟练拿起扁担与锄头一样,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他把各文艺家协会和会员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与同事一起编辑的《学生文艺报》,很快成了萧山中小学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深受师生的喜爱。
徐亚平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一个概括,认为是随波逐流,潦草一生:身不由己地考师范,身不由己地当孩子王,身不由己地被处理,身不由己地混迹江湖,身不由己地被平反,身不由己地当编辑、弄文字。他最后总结道:“我坚守我的底线,我只退却,或者说是逃避,而决不投降。”徐亚平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他肩负起责任的纤绳,恪尽职守地把他的航船拉到了终点,拉入了如烟往事之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受时代洪流的推动,身不由己地挥动双臂前行。就像纤夫,不管脚下的路多么崎岖不平,但还是得一步步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