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杨
老底子沙地人过大年,有“打香冻”的传统习俗。
“香冻”,是过年招待客人的重头菜,是一次性烧好能存放很久的菜肴。“打”,是一个动词,烧或煮的意思。打香冻数量的多少或品质的好坏,是一户农家经济实力强弱的体现。沙地农家人,常年以冬芥菜、腌白菜、霉毛豆、苋菜梗等土菜当作“和饭”,每到过年时,穷尽所能,打些“香冻”,以招待新年里前来做客的亲戚朋友。如一户农家,穷得连香冻都不打一碗,这会被人留下话柄,遭人鄙视。
打香冻,最为常见的有肉香冻、鱼香冻和素香冻。各类香冻,有着各种口感,是辛苦一年的农家人集中改善味蕾的大菜,每每吃上这些香冻,都会呈现满满的幸福感。
肉香冻,即勒笋与肉混烧,亦称勒笋香冻。沙地人喜欢用福建勒笋浸胀切丝,加大块肥肉烹饪,配上八角、桂皮、黄酒、酱油等佐料,红烧成“勒笋香冻”,这是香冻中的大众菜肴,经得起反复回锅,存放时间长,几乎家家必备。勒笋香冻,民间有越回越好吃的说法。
白鲞肉香冻,这档香冻是用宁波大白鲞与猪肉一起烹饪,配置勒笋肉香冻同样的佐料,集香味、口味于一体的高档香冻,通常只有家境殷实的农家才有,一般农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普通的当是油豆腐香冻。它用油豆腐与猪肉烧在一起,配置上述相同佐料烹饪而成。这款香冻,备受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喜欢。也因其成本低,经济不宽裕的农家尤其常见,但缺点是不宜多次回锅,保存期短。
鱼香冻,年年有鱼(余),是民间一句好彩头,“有鱼有肉,不算委屈”,最穷不能穷过年,这是沙地人过大年的底线。因此,鱼在农家的过年菜谱中是必不可少的。用花鲢与白鲢烹饪鱼香冻较为普遍,因为这两种鲢鱼寓意好,且成本低,农家容易接受。
除了肉香冻、鱼香冻,还有素香冻。蔬菜也能冻?是的。我爷爷常年吃素念经,我家过年时一只素香冻是必须要有的。素香冻以香菇、木耳、荸荠、地藕等为主料,烹饪时加适量木莲花。木莲花,可以把整只菜凝固在一起,加上木莲花,一碗晶莹剔透、爷爷喜欢的素香冻就烹饪成功。
家家户户一般都集中在除夕那天的下午打香冻。室外,烟囱里白烟翻滚,厨间,灶膛内柴火通红。大多是巧妇,她们手执锅铲,在大铁锅上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此时油香味、肉香味、鱼香味互为交织,漂荡在草舍内外,煞是诱人。香冻肉尚未起锅,嘴馋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把小手伸向锅里,来一个火中取栗,抓一块红烧肉就往嘴里塞,快乐地扬长而去。
所有香冻烹饪后,除少量装碗,用作除夕祭祖、分岁,大多用清洁的陶瓷钵头盛装,放置于通风透气的凉厨中或箩筐内,关门加盖防猫偷食。让香冻在寒冬期间自然冷却、冻结,备作在元宵节前的“长和饭”。春节里招待陆续来访的亲戚朋友时,香冻既可取之加热,也可撬冻冷食。
打香冻开始了,意味着翘首以待过大年的传统节日来到了,改变味蕾的时刻到了。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过年请客,家家户户都像办喜酒那样,请厨师、办大席。那种用撬“香冻”招待客人的时代,被远远地甩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