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靳林杰 韩杰 通讯员 卓越)近日,区住建局召开首场“好房质造”交底会,交底涵盖了“好房子”政策标准、设计规范、目标要求、过程管控、技术创新、安全保障、功能改善等。
那么“好房子”的标准是什么?3月11日,杭州出台了《杭州市进一步开展住宅品质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制定《杭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进一步明确我市“好房子”建设标准和要求,已于4月1日起开始施行。
小区人车分流、层高不低于3米、楼板厚度增加、全龄友好型活动场地……这些今后都将成为杭州品质住宅的“标配”。
对于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套内空间,《导则》有了更细致的要求,住宅层高不应小于3米,户型建筑面积不小于160平方米且设有地暖、管道式新风或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层高不应小于3.15米(不含涉及特殊高度管控要求的建筑)。
关于空间的探索,不仅仅是层高,还有更多“一老一小”的场景。《导则》中提出未来品质住宅的架空层要在4米以上,且不能作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使用,这也为设置居民活动场地、邻里交往空间和幼儿游乐设施提供了更大空间。
老百姓最关心的噪声问题在今后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导则》中,涉及噪声防控的标准共有14条,其中明确住宅分户墙基层墙体厚度不应小于 240毫米,阳台以外部分的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毫米;与卧室相邻的卫生间的排水立管不应贴邻与卧室共用的墙体。和以前墙体厚度200毫米的标准,楼板厚度100毫米的标准相比,提升20%,随着楼板、墙体厚度增加,在保证房子更坚固的同时,也能够提升隔音效果,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隔音需求。
《导则》中不仅强调了“好房子”建造,更强调好服务。
“好服务”如何实现?智慧化的“好房子”将为百姓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导则》要求,住宅小区应通过设置智慧安防、智慧管家、智慧停车等智慧管理系统,打造智慧社区。
这种智慧化也体现在细节方面。例如,小区高层建筑设置高空抛物视频监控设施,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充换区设置具有热成像感温火灾探测功能的摄像机,公共电梯采用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的监控智能分析措施等。
物业服务好不好,后续维护到不到位,也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导则》也进一步引导对交付环节和物业运维的管理。例如,设计单位应配合建设单位编制住宅产品使用手册,指导居住者正确使用房屋;应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智能监测,可实时监测电梯上行下行、开门关门、设备故障等状态并实时报警和信息推送等。
“老百姓对‘好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从开工到交付,我们已经建立‘谋划—开工—建设—竣工’四阶管控体系,通过‘精致建设、精心施工、精细管理’三精标准,严格选材、优化工艺、强化监理,确保关键节点环环相扣、品质可控。”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也将构建“试点先行—经验萃取—全域推广”三级推进机制,选取部分标杆项目打造“可复制技术包”,形成涵盖施工工法、验收标准等标准化模板,让好房“盆景”变“风景”的转化路径清晰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