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党湾荣膺“全国文明镇”荣誉称号。
十年来,党湾镇持续发力,创新思路和方法,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雕琢出精神文明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从围垦精神铸就的勤劳基因,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创新探索;从美丽乡村的蝶变跃升,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党湾镇以精神力量凝聚文明合力,以文明厚度彰显城镇形象,以创新治理绘就共富图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硬核答卷”。
■记者 靳林杰 通讯员 王啸虎 图片由党湾镇提供
传承精神力量 凝聚合力塑造文明新风
“勤”和“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也是党湾人骨子里坚守的美德传承。
党湾是从一片茫茫滩涂中发展起来的。
曾经的党湾,贫瘠荒芜,常受钱塘江的坍江之苦。为谋出路,以求温饱,勤劳的党湾人普遍拜师学习建筑工匠手艺。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敢想敢拼的党湾泥瓦匠开始怀揣瓦刀闯天下,因勤劳肯干、诚实守信,逐渐赢得客户信赖,从而逐步将建筑业做大做强。
“党湾建筑人承建”,成了一张金字招牌。如今,在党湾户籍人口中,有11%的人从事建筑业,党湾建筑人承建的工程项目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承建海外工程。
所以说,“勤”和“诚”已然成为党湾人血脉流淌的基因。而如今,党湾也正在将“勤劳肯干、诚实守信”大力发扬,让更多人看到党湾的勤诚精神。
在村(社区),一场以“勤诚进农家、美德传万家”为主题的家庭评比活动如火如荼,把勤诚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让更多美好家庭涌现。在企业,以“勤奋工作,忠诚企业”为主题的活动,也激励了企业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在学校,以“勤诚育人、育勤诚人”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故事征集、儿歌童谣等活动,将“勤诚”二字刻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而在机关,则有像“勤政为民、诚信清廉”为主题的活动,教育和激励各级干部勤办事、诚为人、廉为本,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个地方是否向上发展,也可以从环境面貌感知。当前,党湾正通过围绕“产业美”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围绕“环境美”推动全域美丽提升、围绕“生活美”推动城镇功能提升、围绕“人文美”推动特色文化提升、围绕“治理美”推动治理能力提升等五大行动,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已显雏形。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涌现,越来越向上的面貌正在崭露头角,这或许就是生活在“勤诚之地”踏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此外,发扬勤诚精神,党湾也在发挥榜样力量。
“沙地老娘舅”钱关林就是党湾人心目中的榜样,2011年从镇机关退休后,拒绝企业的高薪聘请,干起了“老本行”调解工作,累计调处各类纠纷1940多件,调解成功率100%,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钱关林工作室先后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等荣誉。钱关林本人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三等奖、浙江省最美助力之星、杭州市最美离退休党员干部、萧山区美德标兵等荣誉。
还有,党湾镇初级中学教师陈天钦,因患皮肤癌先后经历五次大手术,每次术后还未完全康复又拖着病残之躯重返三尺讲台,感动了无数学生发奋学习。陈天钦先后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暨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杭州市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萧山区美德标兵等多项荣誉。又比如屡遭家庭不幸仍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养伯父的“杭州好人”肖正焕、86岁高龄仍坚守门诊岗位的“萧山好人”施锦福……
发扬勤诚精神的背后,党湾的“好人文化”也让人惊喜,越来越多的榜样现身,也让社会氛围更向上,而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让越来越多的党湾人成为“好人”,形成了塑造文明新风的强大合力。
创新实施“伙伴计划”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党湾镇积极探索,创新实施“文明先行·伙伴计划”,获得 2023 年萧山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伙伴计划”覆盖全镇各领域,党湾镇文明实践所、各村社文明实践站均建立了“6+X”志愿服务队伍。全镇共招募志愿者5418名,成立了133支志愿服务队,各队分别踊跃开展各类活动,2024年累计开展3190余次。如此多的志愿者组成了“伙伴”,让文明实践活动总能出新出彩。
“伙伴计划”能发挥什么作用?简单来说,可以最大限度盘活资源,将单兵作战变为协同攻坚,带动热心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加入。譬如文艺表演类的“伙伴”,既可以助力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可以在相关文艺演出中“露头”,更重要的是,可以带动自己周围的伙伴一起加入。
“伙伴计划”也可以是相关部门、单位的联合体,譬如联合银行开展反诈宣传,联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平安出行、安全生产宣传,联合学校开展“假日学校”活动等。不同的部门、单位都会有不同的“资源”,而各种力量的汇聚,无疑让“伙伴”力量更强大。
每月20日,是党湾的“优礼实践日”,创意亲子手工小课堂、志愿者救护培训、爱心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风”碰撞出“幸福感”。如何让文明实践活动“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精彩”?这离不开“伙伴计划”。党湾会采用“菜单式”、计划表的形式,将“文明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确保群众能吃上文明实践活动的“自助餐”。2024年,围绕“迎春送暖”“随手做志愿”“移风易俗”“公共场所文明礼仪”“文明安居”等11个主题,开展活动210多场。践行真善美,文明新风时时吹拂着党湾大地。
在党湾,勤诚之声——“三学三话”青年理论宣讲颇受欢迎,青年宣讲员们用一线的视角反映党湾的发展成就,将理论实践深入田间地头。宣讲队伍的名气大了,“市场”也就广阔了。宣讲员常常会出现在围垦馆、老年食堂、农家院子等地方,与群众坐在一起,用诗朗诵、评书等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进行宣讲。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沉浸式”了解宣讲内容,这也是“伙伴”的力量。
在党湾,文化惠民、移风易俗、文明出行、文明餐桌等专题活动时常“上线”,通过类型多样的形式,弘扬文明新风,传播正能量,乡村新风如春风般和煦。
目前,在全镇19个村社全部创建为区级文明村、文明社区的基础上,梅东村、庆丰村、新梅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村,大西、永安等5个村创建为市级文明村。三元集团创建为省级文明单位,蓝天鹤舞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还有5家企业、3家幼儿园创建为区级文明单位。全镇形成了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的良好局面。
提升基层治理 激活乡风文明“一池春水”
坚持共建共享,创新机制路径,乃是党湾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获得新突破、展现新特色的关键所在。
该镇庆丰村别具一格的“五美庆丰”乡村治理模式,涵盖 “善美村民、和美家庭、睦美邻里、洁美庭院、谐美村庄”这五大维度。每年,村里都会依据积分制开展各类先进评选活动,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村民张大姐家已连续 3 年荣膺 “洁美庭院” 称号。她满脸笑意,拿出手机展示积攒下的积分,说道:“如今连小孙子都抢着帮忙做垃圾分类。”
与之相呼应的梅东村,凭借“五爱梅东”治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通过“爱国家、爱家乡、爱拼搏、爱生活、爱邻里”的积分细则,村民参与村级事务、齐心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大幅提升,往昔的“旁观者”纷纷摇身一变,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曙光村的“五彩曙光”模式,则展现出文化赋能的治理智慧。在红色党建引领下的乡贤馆、彰显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长廊、承载善治理念的金色善治议事厅,以及提供贴心服务的橙色公益服务驿站,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治理空间。村中6位乡贤共同出资建设“共富楼”,不但为乡亲们带来了美好的共富愿景,其中漂亮大气的文化礼堂还构筑起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高地。
90后村干部马松青利用抖音等网络平台,通过拍摄短视频的形式向村民宣传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倡导文明新风尚。
卫东桥社区紧紧抓住未来社区建设这一契机,精心打造出集图书阅览、文体健身、乡贤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成功入选 “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畅享精神共富的丰硕成果。
在党湾,乡贤文化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培育乡风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方式。
“倡导乡贤文化的目的是见贤思齐,我们以宣传根植乡土、贴近百姓的乡贤为主,示范带动基层群众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有效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党湾镇党委书记孔美华介绍。在党湾乡贤馆,利用浮雕、图文、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乡贤优秀事迹。在梅东村孝德馆,乡贤蒋柏荣捐资 2300 万元反哺家乡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学乡贤、敬乡贤、做乡贤之风正悄然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文明的基因得以代代传承。
同时,乡贤力量已然成为共富路上的 “强劲引擎”,乡贤回乡投资超过13亿元,为公益事业累计捐资80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家乡高质量发展。乡贤投资建设的建筑业总部大厦、萧顺智创园、宝盛智能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纷纷建成运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三元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斌捐资300万元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文化礼堂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开展,为精神共富赋能。
在党湾镇,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更体现在精神世界的充盈。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点点星火,正熠熠生辉,稳稳照亮党湾人阔步前行、奔赴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