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以笔为帆,逐潮远航。日前,萧山区委宣传部发起“潮·传承”征文活动,收到了全区中小学生的踊跃投稿。
这些围绕着电影《潮》、围垦精神、萧山精神等内容撰写的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孩子们对家乡萧山的热爱、对围垦精神的感悟,以及对未来新征程的憧憬。从电影《潮》带给他们的震撼到围垦文化和精神的代代传承,从家乡的点滴变化到长辈口中的奋斗往昔……他们用稚嫩却真挚的笔触,书写着他们眼中的萧山围垦故事。每一篇作品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启优秀作品选登,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对“潮·传承”的青春呐喊,感受那份属于萧山学子的独特感悟。
■靖江初中801班 周宇霆
在萧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潮,不单单是钱塘江翻涌咆哮的浪涛,更演化为一种历久弥新的传承力量,深深镌刻进这方水土的脉络,融入每一个萧山人的灵魂深处。电影《潮》中那吞天沃日的潮水画面,围垦岁月里先辈们与自然顽强搏击的动人篇章,还有始终焕发生机的萧山精神,宛如一股磅礴的浪潮,在我心海之中激起千层涟漪,引领我重新认识家乡,体悟成长的真谛。
幼年时,爷爷的围垦故事,是我最爱的睡前“盛宴”。每当繁星布满夜空,爷爷就会摇着蒲扇,悠悠讲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那时,萧山的土地饱受潮水的无情侵袭,庄稼被冲毁,家园被吞噬。为了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爷爷和乡亲们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毅然扛着锄头,挑起扁担,一步一个脚印踏入冰冷刺骨的滩涂。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滩涂里的淤泥没过膝盖,每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为了阻挡潮水的肆虐,不少人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人墙,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扁担压得皮开肉绽,却无人喊累。爷爷讲起有一次潮水突然提前来袭,大家在慌乱中仍坚守阵地,齐心协力加固堤坝,最终成功抵御了潮水。“围垦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为了子孙后代,再苦再累都得扛着。”爷爷的话语,如同黄钟大吕,至今仍在我耳边久久回荡。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对家乡的变迁愈发关注。往昔那曲折泥泞的小路,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车辆川流不息;曾经破旧不堪的瓦房,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天际线。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更是萧山精神最鲜活的注脚。萧山人凭借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就拿萧山的制造业来说,万向集团从一家乡镇小厂起步,凭借着萧山人敢闯敢干的劲头,不断创新,拓展市场,如今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传统农业到蓬勃兴起的制造业,再到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萧山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书写着发展的传奇。
电影《潮》的上映,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家乡“潮”文化的大门。银幕之上,汹涌澎湃的潮水既象征着大自然的雄浑伟力,也寓意着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浪潮面前,萧山人从未选择退缩,而是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迎难而上,与潮水共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围垦事业中,更在当代萧山人的奋斗历程中熠熠生辉。
我曾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功课。在交流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个叫小辉的孩子,他的父母从遥远的四川来到萧山,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作。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为萧山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小辉告诉我,父母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他们省吃俭用,只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让我深深明白,萧山精神并非萧山本地人的专属,而是属于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拼搏奋斗的追梦者。
在“潮·传承”的时代命题下,我深切地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萧山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围垦精神、萧山精神的重大使命。先辈们用汗水和热血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在学习遇到难题时,不轻易放弃,以围垦先辈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时,积极发挥创造力,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站在钱塘江畔,望着奔腾不息的潮水,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围垦时坚毅的身影,也预见了萧山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在这潮起潮落间,我将怀揣着对家乡炽热的爱,铭记先辈们的精神,向着新的征程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