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青青
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便来到河上镇里都村的养殖大户王幼军所在的养殖基地。
“我每月卖出的鸡、鸭、鹅,还有甲鱼,约十万元,都是老客户上门来的。” 这位养了27年家禽与水产的老场主,笑呵呵地说。在他的身后,是几片池塘,以及一群圈养着的家禽,或晃悠悠地游走,或扑腾腾地乱飞。
老客户的青睐,源于他对养殖业的执着与投入。王幼军当过兵,打过工,卖过酒,开过食品加工厂,最终发现还是喜欢搞养殖。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在萧山商业城做酒生意。后来,由于经济形势变化,积攒了一定财富的他,于1999年7月,来到河上镇里都村承包了一大片池塘与土地,开始农业养殖。他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独特的生态养殖经验与方法。比如,他卖出来的甲鱼,都是生长4年以上的。每只甲鱼引进的时候,“年龄”已经 “2岁”以上。当他养殖的时候,从不让甲鱼吃廉价的饲料,而是天天给它喂新鲜的蚌肉。天然的养殖方法,甲鱼虽然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却能明显改善甲鱼肉质、提升口感鲜味。别人的甲鱼养殖半年可以上市,而这里的甲鱼需要长达4年。
甲鱼生长的水质环境也很重要。为了让甲鱼长得结实,长得健康,他的池塘里,引入的都是附近高山水库里的天然水。水质看上去比同类养殖场更清、更优、更卫生。
“我的甲鱼卖得比别人贵两三倍。”王幼军自信满满地说。菜场上的普通甲鱼,一般只卖60元(每公斤),他养的甲鱼至少要200元(每公斤),而且都是单位或个人自发上门来要的。楼塔镇有家企业的老板,每年春节前后来订购100多公斤的甲鱼用于送亲朋好友。萧山有家大饭店,每年订购这儿的甲鱼作为800多名员工的福利。
王幼军总结自己经验后认为,农业养殖其实没什么秘诀,关键在于“老老实实”四个字。如果养殖户急于上市,急于赚钱,就会得不偿失,适得其反。他曾经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教训。最初先养了一批羊,由于不懂技术,吃的也是饲料,结果死了一大批。后来养鸡,又遭遇禽流感,亏损了。他反思以后觉得,这可能是自己急于求成的缘故。于是他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搞养殖,最终尝到了甜头。
在王幼军的养殖场内,不仅甲鱼很俏,野鸭、土鸡、鹅也是供不应求。据介绍,目前王幼军每年养殖甲鱼约8000只,鹅3000只,野鸭2500只,鸡6000只,并正在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每到逢年过节,其销量比平时增长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