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世间

横塘先生湘湖缘

  ■黄建明

  在瑞安芳庄乡行己村的文化礼堂里,我在墙上看到了宋时大儒周行己的介绍。

  行己村原名周塆村,村前有三十二溪流过,是旧时手工造纸大村,至今留有从宋至今的纸碓纸槽遗迹多座。2019年四村合并时经村民要求改为现名。周行己之贤,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当周行己高中进士时,京师贵族争欲妻之,但他遵从母亲意愿,拒婚回到家乡娶姨母盲女为妻,时人赞誉有加。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贤能人士,受到后人推崇与爱慕,当在情理之中。

  周行己出身书香,为元祐六年(1091)进士,对永嘉诸儒影响很大,开创“永嘉学派”的鼎盛时代,自此学人辈出,让千百年后的我们,通过瑞安当地的书院、藏书楼、纪念馆、文化礼堂,一窥千年前的风华。

  周行己少年时与同乡许景衡为同学,后成为一生的挚友。而这个许景衡,与萧山湘湖是有渊源的。

  “春日横塘绿渺漫,扁舟欲去重盘桓。谁教向晚帘纤雨,又作残春料峭寒。”这是许景衡的诗作,收录于其创作的《横塘集》。许景衡的《横塘集》有20卷,与周行己的《浮沚集》一起是如今可见最早的两部温州文人的传世文集。

  许景衡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与周行己同为宋代名儒,将所学洛学传入温州,为后来永嘉学派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横塘先生”。

  《横塘集》中有一篇文章,与湘湖有关,这就是《方文林墓志铭》,后被收录于清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中。这个方文林,就是协助时任萧山县令杨时开挖湘湖的大功臣。要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许景衡写的《方文林墓志铭》一文,方从礼其人和事迹恐怕还要在历史的迷烟中消失多时。

  大儒许景衡为什么要给“九品芝麻官”的方从礼写墓志铭?从许景衡在《方文林墓志铭》结尾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方从礼品行是十分肯定的,甚至是有些敬仰的。方从礼在温州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官,“敏于为吏,死于勤事”,这样的官誉与人品,使温州人许景衡怎能不感动呢?在古代,写墓志铭是件大事,必大儒者或高官者才能写,而许景衡是“温州元丰九先生”与“瑞安四贤”之一,又曾担任尚书右丞,因此写墓志铭是非常理想的一个人选,故方从礼的弟弟远赴瑞安白门恳请许景衡来写。

  许景衡之所以自号“横塘先生”,取自他居住之地。无独有偶,在湘湖,也有两处地名叫“横塘”,一处位于北口萧绍运河边,一处在南口的“牛埭”,这两处地名的由来,不知和许景衡有没有关系?

  方从礼祖籍新安,家乡是台州,这两处地方估计已找不到他的墓地了,当然也找不到写有墓志铭的石碑了;幸亏纸上的墓志铭,被收录在原作者的文集之中,而原作者由于在文坛享有盛名,他的著作恰好又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这一连串的偶然,最终使方从礼的墓志铭留下了纸本,成为他从幕后走向前台的重要文献佐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湘湖的历史应该感谢许景衡,湘湖的文化更要感谢许景衡。

  在芳庄乡,村还是那个村,溪还是那条溪,许景衡还是那个许景衡,正因为与湘湖的那层关系,我对诗风清新隽永、文采生辉许景衡的崇敬,又增添几分。

  在瑞安,领略与湘湖有缘的许景衡的神采,心境顿时开阔,心情突然舒畅,他的脚步在千年之后,依然咚咚作响。我慢慢靠近他,油然而生一种对生命的追问,值得我去一生仰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尘世间~~~
职场事~~~
悠悠事~~~
醉花阴~~~
尖尖角~~~
五味子~~~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横塘先生湘湖缘
兵到用时方恨少
故乡黑黑的夜
《自传》不是自己事
母爱淬炼的甜
一苦一乐相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