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舟
曾在《菜根谭》中看到过,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忽觉学习并无不停歇的苦与乐,不畏苦,明惜乐,方可渐入佳境,致远无穷。
何谓学习之苦?新学纷至,心器难容。新知识的复杂性会导致大脑在挣脱原有认知框架时产生特殊的“生长苦痛”。信息过载过后,人们为克己自律,在对抗拖延,保持专注时需经历自我损耗的辛苦。而检验学习成果时,自我要求与社会期许更会带来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对失败的恐惧,挫败的酸苦。
何谓学习之乐?茅塞顿开,怡然自乐。与生长苦痛相对的,是突破瓶颈后的欣慰。而待到聚沙成塔,知识储备与技能精进通过检验后,无不印证自我效能提升的满足。再到厚积薄发之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不仅使现实问题得以解决,更使心境不断完善,真正感知充实的快乐。
而我以为,苦与乐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转化与统一。
痛苦为快乐的必要条件。若无学习初期的苦,则失其过程之乐。书法练习中起初的生涩、手腕酸痛的苦和字迹逐渐遒劲时的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阴阳太极相生。
快乐是痛苦的转化结果。若无乐的期待,痛苦亦失价值。语言学习者经历积累的枯燥,最终获得自由交流的舒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苦乐在对比中不断明确,在量变到质变的跃迁中不停转化,指导学习的难度与自身能力相匹配时,心境专注者甚至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即产生自我与外界高度融合的愉悦。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更是如此。
避免痛苦超载,消耗身体健康学习,提防快乐过剩,自我感动式学习,抑或引发惰性。建立苦乐的意义锚点,能减少工具理性的苦,只为结果而学习,痛苦极易被放大;增加价值理性的乐,因喜爱而探索,不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均苦乐之宜,衡苦乐之度,调苦乐盈虚,实为致远之通途。此便为我的学习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