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标准缺失是儿童调味品
“高钠陷阱”的核心症结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儿童专用”调味品钠含量超成人产品的消息引发了热议。

  相关报道显示,多款儿童酱油、食用盐打着“减盐62%”“宝宝辅食专属”的旗号,实际钠含量却反超普通减盐产品。如“爷爷的农场”儿童酱油每10毫升含钠409毫克,远超千禾牌成人减盐酱油的295毫克;“黑松露松茸盐”宣称“减钠42%”,但每5克含钠量高达1400毫克,远超家庭常用的太太乐牌鸡精(每5克含钠1000毫克)。这无疑让家长们对号称“儿童专用”调味品的信任大打折扣。

  然而,若从法律与标准层面界定,这些“低盐低钠”宣传却难以直接定性为虚假宣传。因为儿童酱油、食用盐等品类尚无婴幼儿或儿童调味品国家标准,多数执行的是成人食品标准。其“减盐”宣传的对照,是钠含量更高的普通产品:普通酱油每15毫升钠含量约1000毫克,普通食用盐每5克含钠约2000毫克。对比之下,儿童酱油、食用盐等产品确实符合“相对低钠”的定义。但事实上,这种“相对低钠”的定义,与家长对儿童专用调味品“绝对低钠”的期待,是存在严重脱节的。

  对家长而言,选择单价比普通调味品高六七倍的“儿童专用”调味品,就是希望能够花钱买安心。可现实是,高价并未换来对应的“低钠保障”,反而让孩子陷入“隐性高钠”的健康隐患中。更令人担忧的是,家长即便仔细查看配料表,也可能因缺乏标准参考而被企业的宣传所误导。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企业在宣传上小花招层出不穷,有的甚至通过调整营养成分表的计量单位(如儿童酱油按10毫升标注,成人款按15毫升标注),弱化高钠事实。

  需要关注的是,国家标准的缺失,是这场“高钠陷阱”的核心症结。目前我国针对婴幼儿食品的“婴标”仅有三项:GB10769覆盖6-36月龄谷类辅助食品(如米粉、米饼),GB10770针对同月龄罐装辅食(如果蔬泥、肉泥),GB22570适用于6-60月龄辅食营养补充品(如猪肝粉)。而儿童酱油、儿童食用盐、鳕鱼肠等高频消费品,都缺乏统一标准。当儿童产品的安全标准全依赖企业自觉,“儿童专用”就容易从健康保障标签沦为收割家长焦虑的营销噱头。

  儿童因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钠的代谢能力不强,长期过量摄入不仅加重肾脏负担,还可能影响钙、锌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当本应守护健康的“儿童专用”产品,事实上沦为商家盈利的工具,不仅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影响整个儿童食品行业的市场和发展。事实上,儿童食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该是包装上的华丽话术,而应是清晰可依的安全标准与实打实的营养保障。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标准完善与消费观念引导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监管层应尽快出台儿童调味品、儿童零食等高频消费品的国家标准,明确钠含量上限、营养成分要求、宣传规范等硬性指标,让企业生产有标可依,也让消费者维权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家长也需理性看待“儿童专用”标签,不必盲目迷信高价的“儿童专用”产品,如可选择钠含量更低的成人减盐产品,或控制用量,既兼顾性价比,也能更好地把控钠摄入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镇街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悦读
夜宵摊无需“打游击” 彰显城市温度
标准缺失是儿童调味品 “高钠陷阱”的核心症结
“高烧”与“高退”并存 AI眼镜亟待与需求精准适配
诗意的营造 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让工业化赋能社区食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