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烧”与“高退”并存 AI眼镜亟待与需求精准适配

  ■本报评论员  周珂

  这个秋天,AI眼镜无疑是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一些领域,AI眼镜已经投入应用:比如西湖边交警佩戴AI眼镜执勤,缓解景区拥堵;博物馆里,游客佩戴AI眼镜走到文物前,就能自动听到讲解……

  消费者的热情同样高涨。自9月以来,毛源昌眼镜门店已销售数百副AI眼镜;杭州来福士商场的“小米之家”,一款墨镜形态的AI眼镜屡屡“秒空”。这些线下数据似乎都在宣告:AI眼镜的“爆发元年”,来了。

  再看一组数据: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

  然而,在繁荣景象的背后,高退货率却成为行业难以回避的现实: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京东、天猫等平台AI眼镜退货率约为30%,抖音平台更是高达40%—50%。这种“高烧”与“高退”并存的矛盾局面,深刻揭示了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不适配的发展困境。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郑刚教授的说法,AI眼镜最开始的购买者多为“领先用户”,即在产品还不完善的时候也愿意付费体验的技术发烧友,对不成熟技术有着一定包容度,正是这些人撑起了AI眼镜的初期市场。但问题在于,创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一直依赖“领先用户”。当产品从“概念产品”迈向“消费级产品”,被发烧友容忍的缺陷,就成了普通消费者无法接受的硬伤。

  其中,“功能实用性不足”是消费者反馈的核心问题。细究起来,AI眼镜有三大缺陷:重量过重,即使是最轻的AI眼镜也比普通眼镜要重一倍以上;续航太短,标榜“全天候”的产品实际仅能续航四五个小时;性能羸弱,受限于体积和散热要求,性能大打折扣,智能无从谈起。更难解的在于,这三者是矛盾的:追求轻薄,就不得不缩小电池和芯片,导致续航和算力不够;追求算力和续航,则必然增加眼镜的重量和体积。

  那么,创新产品要如何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适配?

  首先,要把握适度创新的智慧。比如回车科技选择跟温州企业合作,打磨智能眼镜的外观;毛源昌眼镜研发适配AI眼镜的镜片,将智能与视力矫正功能结合。这些尝试都在说明,创新产品需要尊重行业本质:AI眼镜的科技感固然重要,但作为佩戴在脸上的眼镜,舒适性、美观度和视力矫正功能同样不可或缺。

  其次,要建立开放创新的生态。显然,AI眼镜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科技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传统眼镜企业深耕光学领域,都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搭建一个让技术方、制造方、使用方共同参与的平台,或许能更快找到创新功能与用户真实场景需求的结合点。

  从谷歌眼镜的铩羽而归,到今天“百镜大战”的盛况,AI眼镜走出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如今,在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它迎来了“拐点”,但远未达到“终点”。高退货率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产品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的艰难历程。

  当算力遇上镜片,这场关于“视野”的竞赛其实才刚刚开始。对企业而言,唯有将创新重心从“我们能做什么”转向“用户需要什么”,才能在“百镜大战”中脱颖而出,被消费者认可,推动AI眼镜从“虚火旺盛”走向“健康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镇街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悦读
夜宵摊无需“打游击” 彰显城市温度
标准缺失是儿童调味品 “高钠陷阱”的核心症结
“高烧”与“高退”并存 AI眼镜亟待与需求精准适配
诗意的营造 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让工业化赋能社区食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