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杜家村的杨梅好吃的,我是知道的。杜家村的景色是美的,我是知道的。杜家村的文化是厚重的,我也是知道的。
“去杜家,可度假”,不光我知道,也许,不久的将来,天下人都会知道。
可观树,可盈耳,可采茶,可闻桃,可品梅,杜家村的探梅之旅,一定会让你感到精彩纷呈,也一定会使你的生活,美好、宁静,那里有故事的锋芒,还有,有趣的灵魂。
杜姓不是萧山土生土长的姓氏。始迁祖杜有亮,为北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杜衍的第14世孙,杜衍官属从一品,为中央要员。明永乐间,杜有亮由山阴永晶乡入赘山栖颜氏家,后繁衍发族,渐成大族。
杜氏后代在这里安居,乐业,一代又一代。其间,许多东西兴起,又衰落;又兴起,又衰落,轮回之中,唯“杜家杨梅”永不变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末若吴越杨梅”之说,宋代的另一位诗人杨万里,更是高度评价此地杨梅:“梅出稽山世无双,情知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生红粟,墨晕微深染紫囊。”所前杨梅在宋代已暴得大名。明代王家晋《群芳谱》有“杨梅,会稽产者天下冠”之评,《嘉泰志》有“天乐杨梅产此有名,人称杜家杨梅”之记载。杜家杨梅因为历史悠久,加上品质上乘,独具风味,因此美名远扬。靠山吃山,家家户户种杨梅,丰年时,多的人家可产1500余篮,收入十五六万;少的人家也有四五百篮,收入五六万。“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当地的一句歌谣,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杜家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特色。目前,杜家村尚有树龄在80年以上的杨梅树1000余株,100年以上150株。萧山民间有杨梅浸酒的习惯,“杨梅烧酒”酒色红艳,甘甜绵醇,既可饮酒,又可食果,暑期饮此酒,可戒痧气,“醉梅杜家”名副其实。
站在林中,无数的杨梅在绿叶中透出火一样的果实,堆积成了无数令人伤感的思念。清风阵阵,绿荫婆娑,幽深空寂的山林,静静地幻化一种迷离。浅浅地咬一口,血色样的汁水顺着牙齿染红嘴唇,小心翼翼地用舌尖慢慢嚼,甜蜜中酸味突然跑出来,流露在脸颊上,刻下绯红的印记,许多人由此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它。
还有一棵硕大的树木,杜家人称“将军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某一天,粟裕大将在浙江省委书记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视察了杨梅园,兴致勃勃地亲手摘下杨梅品尝,连声说“好吃好吃!”现如今,这棵杨梅树被当地群众称为“将军树”“杨梅王”,年产量1000余千克。
杜家的大名,除了杨梅、茶叶,还有许多值得世人留恋的东西,比如文化、泉水、美景。若是你想用清凌凌的水来泡茶,杜家有;若是你想呼吸甜得发蓝的空气,杜家有;若是你想在比邻繁华之处隐居,杜家便是。
若是说起杜家,龙泉寺便是绕不过去的。龙泉寺相传为祖师的衣钵传人天台僧隐松募建。历经修葺,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占萧山时两侧厢房遭焚。殿中供奉阿弥陀佛,左供玉佛如来,右供性鉴祖师肉身,从历史查考,这位肉身祖师比安徽九华山百岁宫内的肉身无瑕禅师——地藏王菩萨还要早四百年,民国山阴《天乐志》卷十有记载。
倚青山,观杜家。
龙泉寺就这么一路走来,这么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为杜家涂抹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杜家这地方, 古称“山棲”,今作“山栖”,意为可居住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儿育一片土地,孕育出了杜家村的美好人居环境,这里依山傍水,步步奇境。
隐山泉,杜家村。
山泉流淌出一方天地,山水有约,茶果飘香,云雾相裹,没有人为的刻意,只有自然的本真,这就是杜家着眼于当下生活、着眼于未来诗意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