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不惑不惧,更不应怨声载道,安心做好自己,这样才不迷途。
其实,做好自己又何尝够,需要做更好的自己。
人天生都有一种惰性,深入骨髓,伴随终生。因为人都喜欢舒适和安逸。做更好的自己,其实就是在战胜惰性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生命短浅,同时我们生命中随时随地充满着太多的诱惑、变数与不确定性,该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是个大命题但也是一个小到人的一言一行的小问题。
做更好的自己,要有让自己的灵魂丰盈起来的使命感。总听到有人抱怨,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很是寡然无味;又有人说,如果积极工作,而生活的压力又很大,有时付出和结果不成正比。那么,在你患得患失之际,不妨提升自我。如果对工作不满意,那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多学习,或者换个适合你的环境试试,或许会带给你更多的激情和期待;如果对整个生活状态不满意,觉得抑郁,那么去培养自己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多与社会接触,从阳光乐观的团队中去获取生存的能量……久而久之,一个充满着阳光、快乐、自信、温暖、柔和、上进的丰盈灵魂,就会脱颖而出。
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有追求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成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你自己的天地里有没有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哪怕是棵小草,也有被人称颂“野火烧不尽”的顽强,别去乞求那遥不可及的不属于你的施舍,做更好的自己有时也很简单。自己在普通高中教书20多年,虽然没有教出大的科学家、企业家等,但我的学生同样桃李满天下,他们遵纪守法,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感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因为社会需要明星,但也要有观众,社会需要科学家,但也需要具体的劳动者,他们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一线实施者。我也从我的学生身上,看到了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促使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不断发表教学论文及散文,这是使命感给我的力量与动力。
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有不断提升自己素养的认知感。有天,我们自驾到临安一风景区游玩,到达目的地停车场时,不小心手中的玻璃茶杯滑落地上摔破,玻璃碎片散了一地,而整个停车场地面全是由高低不平的小石子铺成的,要想把这些玻璃碎片捡干净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算了吧,又没人看到,但转念一想,这些碎片不清理干净,势必会把别人车轮扎破,给他人带来麻烦甚至是伤害。于是我蹲下身子,耐心细致地把所有玻璃碎片都捡干净。我捧着玻璃残骸,想找个垃圾桶扔了,可附近找不到,就问周边的人,有的游客就说:就扔到旁边长满了野草的山沟边里吧。我说:这不行,万一以后环卫工人来这里清洁,很容易伤到他们的手。我不知走了多少路才终于找到垃圾桶,我如释重负地把用纸包好的玻璃碎片放进垃圾桶,这才放心地离开。那天,我一整天因为这事沉浸于开心与喜悦中,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就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吗!
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有成人之美的胸怀与境界。在短暂的人生里,努力拼搏绽放自己,不仅点亮自己,同时也照亮别人。
做更好的自己更需要去成就别人。李蝉夏,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学成归来又以两项发明和1项被Nature Review评价为2004年度全球在神经诱导领域两个最重要发现之一的成绩获得了日本医学博士学位。他的这些成绩完全可能因为没钱读博而改变,在他读博时接受了已是癌症晚期的Mrs.Katatani的捐赠,他曾经问过她:“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多钱?”她对他说:“你把你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打工上了,你缺的只是钱而已,有了这些钱,你就可以去成就自己,将来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去成就别人啊。”他带着感恩,也一步步在实现他恩人的期待,这些年来,他一直像Mrs.Katatani成就他一样,去成就别人。他用他的医学实践和智慧去救助更多的人,并授人以渔来感恩故人。李博士在成就别人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成就了他人不就也在成就更好的自己吗?而且给予比接受更让人快乐,不是吗?
因为爱自己、家人、社会,所以就会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多么崇高的一种人生境界。走到一定的时段,回头多反思,何为所求,为何而求,求而为何,善待自己,守好初心,先做好自己,然后尽力为他人,这样,人生才会少些遗憾。
我工作的萧山技师学院有一个理念——做更好的自己,去成就更好的他人!这是一种大爱文化。 我很认同,所以,今天提笔写下这篇小文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