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7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退”超龄农民工应彰显城市温情

  ■社会评论员  王胜平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一些在工地干了一辈子的农民工不解:“我还干得动,为什么不让我继续干下去?”一些农民工表示支持:“年纪大了,反应慢了,一旦出事,对家庭就是致命打击。”这也给相关管理部门带来新的课题。

  首先肯定,这是一项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农民工一直是建筑工地的用工主力,由于工地苦脏累危的原因,年轻农民工到建筑工地打工的甚少,建筑工地用工荒,也导致一些高龄、超龄农民工继续在建筑工地发挥作用。因为年龄大、反应慢以及体力等原因,对工地安全、管理带来影响和隐患。让超龄农民工告别建筑工地,无论从维护养老权益的角度还是从加强劳动保障来说,都体现了城市温情。

  但是将心比心,这些兄弟姐妹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更何况因为难以连续积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5年,他们无法享受城镇职工养老金,只能在家乡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除了北京和上海的农村老人可以享受1000元以上的城乡居民养老金,大多数地区的农村老人每个月的养老金只有100—200元。他们为自身继续寻找生存和养家资本的本能很难消除。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农民工,一旦被强行清退失业,会对他们的家庭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

  中国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十四五”延迟退休即将落地之时,农民工的就业年龄却卡在60岁以下,不符合社会公平精神,事实上,尽管很多农民工年纪已超龄,但身体未必“超龄”,加上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继续胜任建筑施工岗位。

  回应超龄农民工的“现实诉求”,尽可能为他们开拓一片继续在城市打拼的天地,除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外,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筑行业依法依规“清退”超龄农民工,应尽量温情操作:有的工种是高空作业,则应坚决“换下来”;有的老师傅技艺在身,如精细木工或电焊工,不妨带个徒弟“传帮带”;有的退无所去,则可安排保洁、保安、仓管等一些不太卖力的辅助性工作。这些柔性操作、动态调控用工的做法显然比简单粗暴“一退了之”来得更行之有效。相信本着人民至上的原则,一定能够在依法依规消解现实风险的同时,用心用情关爱包括超龄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民工,让他们有更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生活
   第08版:财经
拿“疫情”恶搞 是在挑战社会底线
莫当“暴力家长”
让“老漂族”在城市找到“家”的感觉
整治超时加班 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清退”超龄农民工应彰显城市温情
以人为本 “警医联动”高效救援
为平凡人当选模范人物而点赞
实业兴国 需要倡导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