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杨
皮火刀,这名词估计大多数人没听说过,更不要说见过。而我不仅见过,并且玩过。
小时候,我老是喜欢翻箱倒柜地找东西玩。一次在奶奶的箱柜抽屉里找到了一只荷包袋,里面有一个铁家伙,还有一颗小石头以及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奶奶见我觉得好奇,就一一讲解:这铁家伙叫“皮火刀”,小石头叫“火石”,那毛茸茸的东西叫“火绒”。老底子没有洋火(火柴),就用这几样东西来取火,烧饭、点灯……男人们还把它带在身边点“旱烟”。
“石头里能取出火来?!”奶奶见我有点疑惑不解,就做起示范来。她左手拿着火石,指缝里夹着火绒;右手拿皮火刀,刀口对着火石“嚓嚓嚓”地砍,火星从石头里爆出,点着了火绒。开始,火绒只冒出丝丝青烟,奶奶口对火绒轻轻吹气,火绒就有了红红火苗。又拿来一支早就准备好的用土黄纸搓成的像蘸钢笔大小的“煝头”,往已经点燃的火绒上点燃“煝头”,然后用煝头火点煤油灯、点“起火柴”生火做饭……点完火后,奶奶把带火的煝头轻轻地装进“煝头竹管”灭火,说是这样既不会“火烛郎当”,又能方便下次再用。奶奶示范以后,我也很快学会了用皮火刀取火。还把这几样东西带到了学校,让同学们也“开开眼界”。果然,大多数同学都没见过皮火刀,好奇地争相玩弄,爱不释手。
用皮火刀取火,火刀、火石、火绒三者不可缺一。
皮火刀,用钢制成,长约两寸,宽一寸多,刀口形似鱼肚,放大十倍,像是一把没有手柄的肉斧,捏手处包有牛皮。皮火刀这名称可能是因此而得。据有关资料记载,皮火刀学名叫“火镰”,因其形状如镰刀背而得名。皮火刀具体诞生时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药发明后,皮火刀使用价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须借助皮火刀击发。如水浒传第一百十八回有云:“你等身边,将带火炮、火刀、火石,直要去那寨背后放起号炮火来”,可见这一时期,皮火刀就有了军事用途。
火石,一般产自河滩,是经过河水冲刷,并于石头间互相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地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
火绒则是用艾蒿的叶子做成。于春夏时节将鲜嫩的艾叶采收晾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使用钻木取火、皮火刀打火、火柴点火、打火机打火等多种方式取火,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皮火刀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皮火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极少数人的一种记忆,但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