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显一
海岛玉环的小吃特别多,有软糯的糕头、喷香的薯粉圆、诱人的海鲜炒面等,但是,记忆较深的是吃锡饼,还有小海鲜。
2008年刚到玉环工作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同事爱国带我们去他黄门的同学家里吃锡饼。初到时,我们就看到主人家洗的洗,切的切,烧的烧,可是快到饭点的时候,我还没有见到所谓的锡饼。当大家围坐在桌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锡饼是这样的:满满一桌子的菜,分类摆放在每个长条形的格子盘里,拼成一个大圆盘,格子盘里有切成小块的红烧肉、鱿鱼、黄鱼、青占鱼、松花蛋、花生米、豆腐干、荷兰豆、米面、雪菜和各种海鲜小炒等,煞是好看。旁边放一小袋的麦面皮,拿皮子摊开,将喜欢吃的菜匀称地放在皮子上,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用双手把皮子卷起来。之后,拿着圆柱形的比手腕略细一点的结实的锡饼,大口咬着吃,皮子里面各种菜肴的味道便都出来了,这个就是锡饼。你可以一口锡饼,一口酒。那天我吃了一个就饱了,一般人最多也就吃两个。玉环人平时不大吃锡饼,大多在节日或有朋自远方来,便会精挑细选,做一桌子菜,各自动手,边吃边聊。第一次吃的人,也不用为包得松垮难为情,重在参与就好。锡饼不单是小吃,而是作为一种地方饮食特色,类似于萧绍农村的十碗头,前几年我又去玉环,一位朋友非要留我吃个饭,就在一家比较精致的专门吃锡饼的饭馆里,订了一桌,跟我一起去的欢林,直呼开了眼界。
海边人口福好,吃海鲜也有讲究。我们住在内地的,以前吃的海鲜,大多是煎炒、油炸,玉环人不是这样,他们要清水煮着吃,煲汤吃,不放酱油很少放盐,多是蘸着醋吃,说这样原汁原味,保留了海鲜的味道。当然,这个是他们在海边的缘故,可以捞上来就吃,不像我们内地的,有长途运输的环节,过去交通不便,海边到餐桌有个漫长过程,人们吃到的不再新鲜了。“三鲳四鳓”,是当地人总结的。三月是吃鲳鱼的季节,鲜嫩的鲳鱼洗净切片,在煮沸了的清水锅里,刷一小会儿,夹出来的鲳鱼肉放在醋碟子里蘸着吃,或醋里面放点酱油,入口即化,味道极其鲜美,老家传统的在油锅里煎着吃,吃不出这个味道,是暴殄天物。
在玉环,青蟹也有叫蝤蠓虎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在讨小海的那里买一点刚上岸的青蟹,拿回家给孙辈煮着吃,或用来送亲朋好友,据说有滋补强身之功效。玉环靠海,祖辈们打鱼为生,风里来浪里去,对祛寒去湿、活血化瘀的方法很有研究,如鱼胶就是上好的东西,加桂圆、红糖炖,能补元气。至于像沙鳝、望潮、泥螺、血蛤之类的小海鲜,是每次吃饭都要点的,就是海蜈蚣那长长细细的“尊容”,即便再怎么好吃,再怎么劝说,我都不敢跨出那一步,实在觉得恐怖。
玉环城区的海鲜排档是从坎门海边过来的。初时,坎门海边的大排档很有名气,在大坝上一字排开,估摸有几百米长,面朝大海,我们曾经在那里接待过一些客人,在一个简易棚子里,喝着罐装小青岛,掰着小海鲜,只是海边空气潮湿,身上感觉黏糊糊的。经常去,也熟识了个把排挡的老板,小陈就是其中一个,每每有客人,我们都介绍到小陈的摊位,他很厚道,收费比较合理,他家人在别的地方上班,一有空闲就会过来帮忙,洗菜端汤、干净利索。说到吃饭,在玉环,但凡是在外面酒店餐馆里,你要吃米饭,得先预约,当地人酒后没有吃米饭的习惯。相互敬酒,是不用起身的,有句话叫“屁股不动表示尊重,屁股一抬喝酒重来”,而且,杯子之间不能触碰,碰到就得喝完,故多以手背隔开。后来这个大排档整体搬迁到了城区。曾经有段时间,同事林为民等多次陪我去城关海鲜拍档喝点小酒,品的不单单是小海鲜,更是多年相处下来的理解和情谊,至今想来,还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