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记者 周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点半通知秘书长及副指挥长在VOC(场馆指挥部)开会,好,没问题……”这样的工作电话,在短短一小时不到的采访过程中,杭州奥体中心国博壁球馆场馆运行主任(副秘书长)赵妮前前后后接了五六个。
眼前这个挂着亲切笑容的赵妮,被无数个为亚运忙碌的日子给“牵绊”了。自从去年1月接手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壁球馆场馆运行工作,她便成了同事眼中那个“闲不住”的人。
从事会展行业的85后赵妮,一直有一个遗憾,便是错过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她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心愿,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在这种高规格体育盛会中成为仪式感满满的参与者。
说到参与亚运会的壁球项目,和赵妮也是颇有渊源。她的家乡大连刚刚举办了2023年全国壁球锦标赛,是这项小众运动普及度较高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和赛事氛围。
接到任务后,赵妮就下定决心要抓住每一个小的细节,在筹办亚运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螺丝钉”作用。“团队需要考虑的事情是方方面面的,前期、中期、后期,每个阶段有太多的‘细枝末节’,需要我们去了解、掌控和解决。”
无数次微信置顶再取消
作为运营方,赵妮和团队还得了解建设方的一些情况,才能够对可能存在的运行风险进行准确预判,这些都是她感到陌生的领域,也是团队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
好在,组织一场体育赛事和组织一次会展活动,的确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这给赵妮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运行场馆的过程中,前期筹备是较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如此,赵妮和她的团队还需要统筹好场馆赛时保障和赛后利用工作。作为团队不可缺少的“主心骨”,这两年来也忙坏了赵妮。
“第一次看到密密麻麻的任务表的时候,那些清单里的每一条截止日期,真的把我给整晕了。但当我沉下心去分解这些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任务,去理出头绪时,我也慢慢摸索到了工作的方向,了解了‘套路’,然后找到方法。”
这之后的每一天每一刻,打开微信消息,无数次置顶再取消的操作成为赵妮一天的习惯动作。“每天我都要盯着各种截止日期,根据时间倒排,优先级需要处理的事项我就让消息置顶,然后一样一样去解决,一项一项去完成,再依次取消置顶,这样才不会乱,工作也更加高效。”
对赵妮而言,正是这样无数个“团团转”的时刻,让她完成了从组织会展活动到体育赛事筹备的巨大转变。
未知的“修炼场”
日常穿梭在蓝色“玻璃房”,听着壁球撞击玻璃墙面发出“SQUASH”的响声,她的心也随着亚运100多天的倒计时被打得“怦怦”直跳。
相比已知的困难和挑战,未知的“战场”更让赵妮充满干劲和责任。团队正全力以赴筹划6月底的测试赛,并当成正式比赛一样去对待。
在和壁球的接触当中,赵妮也习惯了从静到动,并解锁了新技能。从对壁球运动一无所知,到能完全掌握规则、轻松上手。
在确保前期筹办工作进度基本完成的当下,现在每当感到压力和焦虑时,她都会走进玻璃房,和同事一起打一打壁球。这也成为她忙碌生活里排解压力的“一扇窗”,让她有了更多松弛的时刻。
通过力量释放去自我舒压的同时,赵妮和同事们也得去发现细小的实际问题。大到一个应急预案方案编写、运行设计流线规划,小到馆内办公桌椅摆放设置。
人生鲜少有悠长的假期,但在以忙碌为底色的工作和生活的缝隙中还是能“开”出花来的。
每天在细节上努力,赵妮不在意比赛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只因体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妈妈,你是不是把我忘了呀?”
为了仅仅10天的胜利,要持续付出至少10个月的努力,在开心、兴奋、崩溃、焦虑、煎熬、欣慰等情绪中循环往复,赵妮每天的心情就如同坐过山车,但她坦言这些考验和成长以及对于自己心态上的磨炼,是不可估量的。
工作中的赵妮常常是力求完美的,有些急性子也带一点“强迫症”,面对每天各种任务的截止时间,她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好,生活中的她也始终乐观。
和她一样,同样负责亚运保障服务工作的同行丈夫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只能被夫妻俩“放养”在家,自顾自学习。
有一次,赵妮照例忙得不可开交,过了饭点却忘记了给一个人在家的儿子安排晚饭。许久,突然接到了孩子打来的电话,接通电话后听筒传来第一句就是儿子喊着:“妈妈,你是不是把我忘了呀?……”
那一刻,儿子稚嫩的声音让赵妮瞬间恍然,心里的某一处一下子被击中了。再次提起这一幕,她还是难掩心酸。
在为了亚运全力奋战的时刻,她没有掉过一滴泪,却没曾想儿子短短的这一句话竟让她一时间五味杂陈。从那以后,儿子更成了她拼搏前行的动力。
在克服了筹建初期人员的不确定性和沟通成本较高等困难后,因为拥有了一支靠谱的团队,现在赵妮终于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场馆运行的这个项目肯定没问题。”
如今在杭州,看到壁球这项运动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学习打壁球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赵妮备感欣喜。
正如赵妮对亚运的寄语——“精彩亚运,你我共创”,这一回,作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赵妮比任何人都期待亚运会的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