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生请别干傻事

  ■李乍虹

  互联网时代,分分秒秒出“专家”,特别是关于养生之话题,只要你在键盘上输入与之相关的词条,成千上万的信息立马蹦跶出来,十天半月都看不完,即使当回事地看上半天,也会一脑惆怅,我究竟该听谁的?

  特别多的人尤其是医务人员、家庭煮夫(妇)、养生达人、长寿家族成员或是营养学爱好者,他们通过小程序、抖音、小视频、小文章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养生体验和观点: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米饭面食;只吃时令菜,不吃反季菜;一天吃两顿,顿顿要鱼肉,强身且壮骨;甚至有“素食主义”者群起攻击营养学家……如果将形形式式的观点罗列起来,两个极端,难免打嘴仗,当然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养生学说”。关键是这个话题太博人眼球,太吸流量,不看都不行。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这句话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道理足够充分。为了不养医生,中年以上人群都奔波在养生道上。他们与烧烤、火锅、海鲜大餐绝缘,与日料、韩餐、高级西餐说NO,抗拒油盐掀起清淡饮食风,并风雨无阻每天行走上万步,每周三次五次跳健身操,非弄得浑身汗水滚落才算完。我婆婆活到98虚岁才离世,她退休后订阅了《家庭医生报》,这张报纸上的一款养生餐:每天一杯牛奶、一只鸡蛋、一两瘦肉、一小块鱼肉、一个苹果、一把青菜,她竟然坚持吃了三十多年,视之为养生保健食谱,在亲朋好友间推广,可谓是此报的铁杆粉丝。她娘家的侄孙女是浙大的医学博士,来看望她时鼓励她吃得杂一些,尝尝有营养的美食,她破天荒地开始尝试,并顿悟原来餐桌上还有那么多美味佳肴,可那年她已经上了九十岁。当然,98岁寿终正寝是否因她坚持了三四十年的养生餐所致我们无从考证,但她很少去医院,“不养医生”倒是个事实。她的自律是值得点赞的,养生是需要自律的。

  养生尽管找不到通则,但一些稀奇古怪的养生“壮举”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典型的事件是曾经疯狂的“换血疗法”治疗高血脂症,口服干细胞延续生命二十年,还真有人信!于是,在养生机构的组织下,一些有钱的高级养生达人们打飞的去广州去深圳花几十万给自己“换血”;还有些人口服干细胞,惹火了“专家”站出来科普“干细胞从实验室离开最多只能保持16小时的成活期”,“干细胞胶囊是不是含干细胞”一时间成为了焦点。这边,换了血的大佬们回来后立马犒劳自己,继续胡吃海喝,甚至与年轻人一般冲动跑淄博吃烧烤,“民以食为天”,大不了再去“换血”。愿宰愿挨一拍即合,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另有一群同样经济富足的人,为了让体检时化验单上上上下下的箭头消失,却天天吃五谷杂粮糊糊加蔬菜水果,享受着庙宇和尚般的清淡生活。还有第三种人,津津乐道于“不抽烟不喝酒,活了60岁;只喝酒不抽烟活了70几;又喝酒又抽烟活到80了;不良嗜好都有的活到90多”这样的段子,排斥养生,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活着顺其自然。

  几种截然不同又非常极端的养生方式,或许是科学养生道理被无辜歪曲和颠倒所致,“专家”的一个抖音,一段视频,让你的养生之路朝着一个窄窄的胡同义无反顾地行进,这何尝不是在干一件傻事?

  人到中老年,养生必须要有,但爱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富养自己,注重养心,在收拾好人间烟火的同时,心中仍有诗和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湘湖诗会~~~(外一首)
往事悠悠~~~
朝花夕拾~~~
~~~
~~~
家长里短~~~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亚运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新媒+
养生请别干傻事
写在父亲节
草屋起火
我与靖江的交集
端午听雨
母亲的足迹
小姨家的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