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里短

小姨家的菱塘

  ■孙达

  “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与东坡的抑郁无奈不同,我一想起那满塘的菱角,内心就充满了感动和温馨——每逢八月中秋过后,小姨夫妻俩就会挑了满满一担菱角去兄弟姐妹几家探亲。大伙儿借着菱角丰收的机会,吃东家走西家,热热闹闹地聚上几天。

  小姨是个要强的人,尽管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一辈子走路都一瘸一拐,但她从不轻易求人。只是命运却并不因此眷顾小姨,两个女儿才刚刚上学,小姨前夫就重病去世,那段时间大约是小姨最脆弱的时候,母亲经常会借着为小姨挑水的时机帮她解决生活问题。那也是母亲记忆中唯一能给予小姨帮助的一段日子。

  可小姨过不惯这种被照顾的日子,不久后,她又组合了新家,过上了独立的生活。新家坐落于一个自然村,在没有轿车的过去,两村来往还是很不方便的,徒步的话至少一小时。小姨用这种方式斩断了对兄弟姐妹的依赖,独自迎对生活的痛击。

  养鸡、养鸭、种菜、种菱角……小姨和小姨夫没日没夜地劳作着,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大学,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菱角丰收的时候,小姨从不喊我们过去帮忙,这也导致我一直误认为采菱是一件快活浪漫的事情。“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江淹在诗中说采菱可以缓解忧愁,而更多的诗人则将采菱与歌声融合了起来:张九龄的“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李白的“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白居易的“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连素来坚定刚猛的刘禹锡也盛赞“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美丽曲声连三千里外长安都能听到,可见采菱多有乐趣,多有诗情画意。

  儿子上小学时国庆节要完成一个实践劳动作业,我立刻想到了“采菱”。跟小姨一说,小姨欣然应允:“菱角快摘完了,但剩下的这些足够几个娃娃摘。来吧来吧,顺便吃餐农家饭。”

  小姨夫把一只只又圆又深的木桶推入水中,每只木桶里都放着两张小板凳和两支小木桨。我和儿子坐一只桶,在姨夫的带领下,圆桶晃晃悠悠地驶向池塘中央——姨夫说,那里的菱角长得密密麻麻,而且个个饱满。

  木桶渐渐深入池塘中央,进入那片绿色的菱角丛中。我指点儿子摘起了菱角,没过多久,我就尝到了采菱的不易。采摘菱角特别考验腰力,手得泡在水里,人要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真当是“腰酸骨折”“晒成人干”“浸到白浮猴”——手掌手指皮肤都泡到发白发胀发皱。想想我只浅尝一个小时,而小姨和小姨夫每年不仅要采摘整个菱塘的菱角,还要处理菱角的茎叶,否则影响来年菱的生长,其艰辛可想而知,那种边采红菱边唱歌的画面,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小姨站在岸边一直关切地注视着我们,脸上挂着干净而纯粹的笑容:“玩玩就好了,累了就回来吧!”我素来对小姨怀抱同情,这个女人似乎从一生下来就跟不幸捆绑在一起,她的人生注定要付出成倍的艰辛才能尝到一点点甜头。但这一刻看着她站不直的身躯,我突然萌生了浓浓的敬意——“困难与挫折谁都会遇到,笑着过,叫坚强,哭着活,叫怯懦。”小姨用笑声阐释了对生活的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湘湖诗会~~~(外一首)
往事悠悠~~~
朝花夕拾~~~
~~~
~~~
家长里短~~~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亚运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新媒+
养生请别干傻事
写在父亲节
草屋起火
我与靖江的交集
端午听雨
母亲的足迹
小姨家的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