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花夕拾

我与靖江的交集

  ■许也平

  大学刚毕业那年,我在县城一所师范教书。在大学念书时,我与同系一位老家在长山盛乐的师弟周立走得比较近,碰巧的是,他与我高中的同学强哥熟悉。强哥没有考上大学,在老家党湾梅西的供销站工作。1986的那个春节,我决定与周立一起去梅西看望强哥。

  正月初五那天,我从萧山南片坐长途汽车到县城的车站,然后坐公交到长山头,周立已经推着一辆自行车在长山公交站等我。

  第二天,我与周立骑着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出发了。那时,自行车是稀缺货。我们俩就骑着那辆半新的自行车出发了。一人骑一人坐在后座上,相互轮流骑行。周立长得不高,健壮憨厚,有的是力气,看上去像电影里的钢厂工人。一路上,多数时间是他骑车带着我。

  年轻人爱睡懒觉,我们是下午出发的,骑到钱江农场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我打起了退堂鼓。周立说,既然约好了,继续走吧。我只好咬咬牙,不再退缩。

  那时的路不像现在,大部分是土路,路过钱江农场时,总算骑行了一段石子路。一路东行,到处都是泥泞,自行车骑起来相当费劲,鞋子与裤脚都湿了。

  围垦历史短,房子稀稀疏疏的。天寒地冻,家家户户关起了门窗。举目无人。到甘露时,我们实在骑不动了,只好在路边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停了下来,准备休息一会再走。

  我有些绝望地看着天空中飞舞的雪花。屋里的人听到外面有响动,推开门走了出来,看到我们两个狼狈不堪的年轻人,热情地把我们引进了屋里,送上了热水,问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把来龙去脉简单地讲了一遍,主人很吃惊,在下雪天这么大老远骑车来甘露,也是第一次见到。“不远了,不远了”。他说。

  我说,我是从南片过来的,这里的一切与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那儿都是弄堂、院落、瓦房、石板路。

  主人介绍说:这一带是围垦来的,历史短,大部分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早先,钱塘江的大潮冲击堤岸,常常引起塌方,这里的百姓生活不安全,地是盐碱土,种不好庄稼,收入少。主人看上去有四十多岁,有些健谈。

  主人又说:我们沙地区的路都是泥泞小路,中间高两边低,叫鱼背路,一到下雨天很易跌跤,如骑上自行车要特别小心。稍宽点村里的主路叫机耕路,可以开手扶农用拖拉机,也是泥路,路面常常高低不平,路边一般有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农田,走路骑车都要小心,不小心会掉下去的,不过水渠只是泥上的深沟,没有石头,即使摔了也无大碍。你们踦的就是这条路。

  机耕路边就有一些农房,房子多是平房,属于砖坯瓦房,间隔着少许草舍,条件稍好的,造的是厢式房子,用石砖混合建墙,上面安放楼板,像火柴盒子那样;这种房子像倒扣的窖池,是想建二层楼最后又没有建成。

  再宽点就是汽车路了,是靖江到萧山的主路,铺有沙石,晴天往往尘土飞扬,两车可以交汇!路边也多有民房分散而建,也有些二层楼的房子;如果是三层楼的房子,那一般是公家的厂房,或者政府的办公楼了。

  听了大叔的介绍,我们也暖和过来了,就迎着风雪,一路向东,踉踉跄跄地向梅西骑去。

  如今,靖江发展日新月异,当年那位接待我们的大叔也该有八十多岁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湘湖诗会~~~(外一首)
往事悠悠~~~
朝花夕拾~~~
~~~
~~~
家长里短~~~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亚运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新媒+
养生请别干傻事
写在父亲节
草屋起火
我与靖江的交集
端午听雨
母亲的足迹
小姨家的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