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三部曲首部《志愿军:雄兵出击》9月28日全国公映。
影片立足历史角度,详细描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缘起,再现了新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性决策的过程。
文/王旭东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让观众思想感情的潮水也放纵奔流着,观众们忘我着,共情着,震撼着。
史诗入魂 英雄刻怀
爱国主义的基因,英雄主义的情怀,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是这部鸿篇巨制的史诗电影与观众对话的密码。
抗美援朝战争是立国之战,光是影片题材就倾注着观众的家国情怀。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我们需要这样一部影像来寄托。影片叙述英雄功绩,塑造英雄群像,纵横捭阖,摇曳激荡,观众浸润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片中,两条叙事链平行推进,一条是宏观上领导层权衡利害,决策出兵,局部上细致入微,塑造感人肺腑的立体英雄群像,用一次次的胜利铸就外交盾牌;另外一条线是外交舞台上,真实再现我国在联合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金句迭出,让人荡气回肠,成为影片一大亮点。
心理真实 台词呈现
台词被作为内心活动有效的外化形式,因此,导演也很擅长用“心理真实”来回答观众:“为什么打”“为什么赢”。随着剧情的深入,答案慢慢浮出海面,让观众在情感上共情,思想上同频。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特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毛主席说:“嚼碎了往肚子里咽下去”。当将领觉得伤亡太大的时候,彭德怀深情地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呈现,很细腻。剧本反复推敲,金句频出,值得观众咀嚼再三,特别打动人心,台词细细拨动着观众的心弦,缓缓流淌,汇成河流,汇成大江,“四弦一声如裂帛”,情感的抒写不可遏制。
细节挖掘 传神有味
对于一部战争片来说,细节的设置至关重要,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就是影片中的经典画面。
这部影片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细节,一个比较凸显的造型是:战场上战士们牺牲了,留下烧焦的松树,像高高举起的手,与此同时,电影又闪回到外交舞台上伍修权举起的手,然后再闪回到战士举起的手。这样的艺术造型,让人联想到松柏的气节,联想到“战士的牺牲,是赢得外交舞台胜利的保证”。丰富的内涵在细节刻画中达成,让细节说话,让观众领悟,一切尽在不言中。
另外,还有其他的细节:彭德怀喜极而泣,镜头转向外交代表团胸前和平鸽徽章;李默尹家书旁的家门钥匙,与李晓同声传译时挂在一旁的钥匙呼应,这是父亲与女儿两代人的传承。
音乐渲染 情绪饱满
影片在情绪节奏的处理上与音乐渲染上相得益彰。抒情节奏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如一首交响乐,时而激烈,气势磅礴,时而舒缓,摇曳多姿。
影片一开头,在丰泽园,毛主席问:“花开了吗?”花苞初放,温馨的气氛洋溢整个画面,情绪和音乐处于抒情部分,这样的情绪处理对于一部战争片来说,是有新意的。在决策是否出兵打仗时,情绪和音乐异军突起,节奏骤然加快,在松骨峰战斗中,情绪的渲染达到高潮,情感爆发,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外交舞台上,一句“时代不同了”,叠加强化这种情绪,咚咚响的战鼓声,和着心跳的声音,造成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当你观影结束,蓦然发现,汹涌着你情感的河流的,是故事,人物,画面,还有那无所不在的情绪与音乐,一直随着故事的叙事节奏起伏变化,自始至终牵动着你,共振、共鸣、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