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掌
喜欢的歌可以单曲循环,想念的书可以反复阅读。近来读得最尽兴的一本是《悉达多》,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有很多译本,像李双志版、赵丽慧版,还有姜乙版等。虽然只有一百多页,却意味深长,值得一读再读。
书里的悉达多不是佛陀释迦牟尼,他是印度一位婆罗门(贵族)的儿子。作为儿子的悉达多强壮英俊,知识渊博,从小就深得所有人的喜欢,可是他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有一天,他毅然决然地向父母辞行,离家出走,与好朋友乔文达一起跟随沙门(苦行者)过上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里,尝尽人间疾苦的悉达多遇上了世尊佛陀乔达摩,明白了很多教义,可是他还是快乐不起来,他苦苦追寻的阿特曼(自我,或者是灵魂)到底在哪里?
悉达多独自上路,寻求结果。他渡过一条河,来到一座围着篱笆的林苑,向美丽的迦摩罗学习爱,在尘世间向商人迦摩施瓦弥学习赚钱之道。起初,悉达多人在事中,却置身事外,不让烦忧困扰他。他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享受着财富带来的满足感。然而,时光飞逝,悉达多沉迷于爱和赌博不能自拔,他越沉迷越空虚越孤独。终于,他抛下一切,来到当初渡河的地方,想自行了断。那个神圣的“唵”拯救了他。在河边,他第二次遇到了摆渡人瓦稣迪瓦。摆渡人告诉痛苦的悉达多,答案就在身边,向河水学习吧。
“这水流啊流,无休无止的流动,却又始终在此,他时时刻刻都是同一条河,却又每时每刻都是新的。”
“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悉达多也成了摆渡人,与瓦稣迪瓦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沉默寡言,平静安详,每天在水边,渡人过河,也渡自己。
迦摩罗带着她与悉达多的儿子来渡河。儿子的出现让悉达多成了一名父亲。从小锦衣玉食的儿子脾气暴躁,对他提出很多无礼的要求,他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这时的悉达多突然明白了,当初他离开自己父亲时的情景,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矛盾之中。悉达多坐在河边,河水让他慢慢地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向世间万物学习,与他们和谐相处。
我们年轻时,也会顶嘴,会负气,会跟父母对着干,会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时时事事都要干涉自己,想尽快远离他们,不受他们的干扰。长大后,自己做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这样的关心成了他们的枷锁。悉达多此时才能理解,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隐喻。比如渡口,人生就是渡口边一个又一个的徘徊,当下的你已不是从前的你,或进步,或开悟,或堕落,或沉迷;比如河水,它默默不语,却教人如何为人处事;比如知更鸟,囚在笼里,就像人逃脱不了感情、权力、财富的魔掌。书里面的语言精妙,每一个版本各有千秋,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阅读它,都会有新的收获。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要靠自己体悟。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深入观照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才能真正找到自我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才能达到身心的圆融合一。
翻开《悉达多》,再来一次心灵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