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周珂 通讯员 孔晓睿
前不久,由浙江大学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联合申报的高温高湿物理吸附碳捕集技术可有效降低碳捕集环节的能耗和成本,已入选腾讯“碳寻计划CarbonX Program”首期TOP30项目,将推动前沿技术在2030年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以产聚才、以才聚才、以才兴产,是“七星”赋能萧山发展的主打方向。3年多来,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贯通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联动,全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推进有组织科研
在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合成生物学自动化科学装置(iBioFoundry)成为来访嘉宾的“网红打卡点”。
为何能成为“网红”?智能存取样本、高通量筛选实验,该装置按样本库、细胞筛选及培养、DNA元件组装和分析检测四大功能模块集成设计,实现人工合成体系的精准设计、标准合成与精确调控。更为重要的是,科创中心将该装置作为重要共享平台,开放给更多科研机构,可借助其推动产业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必经之路,现在很多青年学者正围绕其开展研究,攻关重大项目。”
大装置投入、“大兵团”作战、大项目开发,这是科创中心“有组织科研”的关键一环。何为“有组织科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构建协同化、集约化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联合攻关、协同实时、产出重大创新成果。
为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系统布局了“2国重+1省平台+2学院+5研究院+N创新工坊”创新载体,建成全国唯一的12吋55nm CMOS成套工艺线通线并成功流片,成功研制首块碳化硅单晶、氧化镓单晶、碳化硅晶圆、氧化镓晶圆、氧化镓单晶衬底,发布“莫干1号”“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等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牵头或参与国家项目总数达40项,省“尖兵”“领雁”项目总数达18项。
接下来,科创中心还将全面参与江南科技城建设,聚焦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功能材料等战略领域,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加快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创探索,全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引育高水平人才
“芯”辰大海,“浙”里起航。
今年9月中旬,浙大微纳电子学院2023级新生在科创中心正式报到注册,将分布在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以及微纳电子前沿技术研究所三大研究所,“我们联动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一生一芯’计划,提供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全流程实习实训机会,锤炼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