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萧山人的朋友圈在谈论一家包子店。这家店开在萧山南片山坳坳里,没有店名和招牌,如果想靠导航前往,甚至只能靠着隔壁超市的定位才能找到,但没错,就是这样一家店,火了。
能火,靠的自然是口味,口口相传,在岁月的洗礼中,慢慢地就成了“网红”。
包子店老板今年73岁,三十几年都坚守在这家店里。上午老板娘掌勺卖面,下午老板开始揉面剁馅做包子,边包边蒸边卖,一天能做上五六百个,一般三小时售罄。
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修饰,老板只做两种包子,肉包和菜包。不少食客闻讯而来,开车几十公里,买走好几袋。还有的食客怕买不到,早早打电话来预定。
当一家店火了,在很多人看来,赚的是“流量”“人气”,所以要抓住风口“一鼓作气”。但这家包子店的老板却依旧平常心,表示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太多,能做到的就是保持原来不变的口味。
这年头,我们总是在追求快节奏,认为“守旧”是个贬义词,但某些时候,这个社会需要有那一份褪去喧嚣过后依旧能够触摸到的平静。
老板无疑是个“守旧”的人,三十几年都守着这家店,三十几年都在坚持做包子。或许老板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网络发达,他们这家无名小店也能火遍全网,但老板一定想过,如何让包子的味道更“上头”,成为人们记忆里难以忘怀的那个“味”。
就算没有去过这家店的人,也能设想下这幅画面:老板和老板娘,相守一生的两位老人,他们每天分工协作,一起经营一家小店,做的还是“温暖味蕾”的餐饮行业,真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想来为什么那么多人最近迫切地前去打卡吃包子,真的只是因为一个包子的魅力吗?或许去山坳坳里寻觅老人们生活中的宁静,那种细水长流的美好,才是很多人想要感受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守旧”点赞。
当揉面剁馅做包子这样的步骤在老板手里已成为行云流水般顺畅的一件事,或许“做包子”也成了老板心中永恒的“艺术品”,这是他独家招牌。
如此想来,吃过包子的人或许吃的已经不仅仅是面皮和馅儿,还在吃一种情怀,几十年专注一件事情的情怀,小小的包子里,早已注入了一个手艺人多年来最深的感情。
我们都觉得“网红”代表的是一种很新的东西,但把这个词用到这家店,突然又好像变得很质朴。保持原来的味道,保持初心不变,任凭外面世界变幻多彩,这里岁月静好,正是这家店的魅力所在。
开车赶来买包子的人,眼里满满都是对美食的期待,有不少回头客告诉老板,“家里人就喜欢你家包子这个味,吃多少都不会腻”。老板说要一直做到自己做不动为止,或许,这就是支撑着他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