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俞海波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至今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是一个自己滑倒受伤老人误将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当成肇事者的故事。这个小品在当年好评如潮,原因是大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救人者反被讹,好心助人反而被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
当然,小品用上了戏剧化的“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手法,让倒霉的好心人最后得以扬眉吐气,化解了冤屈。然而现实案例远比小品要沉重许多,因为一次好心助人,一些助人者却得到了非常不公平的对待,有人被千夫所指,有人被迫赔偿。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千百年来,对公平公正的要求早已深植无数人的脑海,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纵然很多人品德高尚,乐于助人也不要求回报,然而如果好心助人却被反咬一口,甚至要承受本不应有的屈辱和冤枉,再有肚量的好人也很难接受这种结局。正如《让子弹飞》里姜文质问的那句:“好人就得让人拿枪指着?”而比被讹尤甚的是,好人没有得到公正的判决。培根有句名言——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由此,当年的社会风气也为之一变,陌生人之间更增添了一份冷漠和敌意。
所幸的是,以《扶不扶》为代表的春晚小品播出,意味着这种社会现象终于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无论是官方力量,还是民间舆论,都在努力扭转这一现象。而随着《民法典》明确了见义勇为的人依法将不承担民事责任,见义勇为更增添了法律保障。
所以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街头救人的正能量新闻也多了起来。前不久萧山街头就又发生了一起。早上一名老人突然发病倒地,一分钟之内就有多名路人上前施救,其中两个年轻姑娘轮流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最终因为热心人的及时救助,并经过医院救治后,老人转危为安。事后媒体发动“全城寻人”,找到了这两位人美心善的姑娘,原来是新从业的护士。
新闻看着让人感动,我们看到,乐于助人的民族传统美德显现,许多人都是第一时间毫不犹豫上前进行救助,事后又纷纷低调离去,让人对这座城市的温度印象深刻,也让生活在萧山的市民有了更多安全感和自豪感。社会美德的建立有赖于普通人的善念,从这件事上看,萧山无疑是走在了前列。
这样的暖新闻,我们的媒体和相关部门还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和宣传。就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言,平和谦逊当然比不过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平淡温暖的报道或许没那么瞩目,但其新闻价值和文明影响力更为深远。
如何让暖新闻再火一点,得到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媒体的课题,也是文明建设的课题。毕竟,新闻报道的教化意义,是没办法忽视的。也许面对这样的暖新闻时,更应该发掘一些深入的东西,让内容更有可读性,或者在表彰仪式及法律科普等方面,相关部门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传统美德更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