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跳出农门” 不再是唯一选择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有媒体报道称,萧山一位95后小伙从出版社辞职,到农贸市场帮父母一起摆摊卖菜。报道还在最后富有诗意地总结道:土地和寻常烟火,大概能治好职场焦虑和精神内耗。

  且不说这种认知是否正确(卖菜内卷比职场还激烈也说不定),但能把子承父业、回归乡村的原因总结得如此诗意,也代表了大家内心的一种向往。

  事实上,直至本世纪初,“跳出农门”仍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普遍理想和最优先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渴望身份跃升的心情如此迫切,恨不得朝夕之间就能完成。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做田舍郎呢?是不喜欢吗?

  在古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多数时候是很辛苦的。所以古代“跳出农门”之重要性,无异于改命,不仅保证了自己及家人后半生的衣食无忧,还能福泽后人。白首为功名,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之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建立,让农民处于被动的地位。那时候的“跳出农门”,虽然没有古代社会那么大的意义,但也意味着优先供应、社会保障。所以,很多老一辈无比坚定的“跳出农门”信念,来自真切无比的生活实践。

  而随着农村发展,这样的观念已经大大淡化,近二三十年家长们所希望的“跳出农门”,无非是希望子女们能“坐办公室”,人生不要太辛苦而已。

  所以萧山这位95后小伙从出版社辞职改行卖菜,在传统观念看来,这是从一个体面的职业,转到一个不体面的职业(旧时所谓贩夫走卒)。这就是为什么别人要非议,小伙的父母也不理解,上一辈愿意辛苦劳作,为的就是让下一代不再受苦受累,生活能够轻松一点。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怎么还主动跳了回来,选择了和父辈一样的行当呢?这原因,其实可能有很多种,包括现代城市的职场太卷,个人价值观的抉择,摆摊卖菜或许收入更高等。

  无论是这种对回归乡村的浪漫主义认知也好,还是能真真切切从农业上赚到钱也好,这些都是好事,意味着农业与农村对年轻人有了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振兴方兴未艾,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乡村事业,如经营农场、从事农产品销售、开发乡村旅游等等,大量有学历有头脑的年轻人纷纷“跳入农门”,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以往长辈们心心念念的“跳出农门”,不再是唯一选择。

  当农业的从业人员能从本行业中获得体面的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跳出农门”的观念也会自然瓦解。先有体面的收入,才会有体面的职业。很多行业与其成天抱怨“有活没人干”,不如先反思一下自身这个行业,有没有给从业者提供体面的报酬,能不能让从业者安居乐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公益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专题
讲好当代文学故事 必得乡野“土气”滋养
当“跳出农门” 不再是唯一选择
拍了100期围垦回忆的老张 真行
大理式精神摆摊 不妨多一些
密码锁 未必安全
花钱“下馆子” 你“被预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