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殿君
花钱去饭店吃饭,餐桌上让人垂涎三尺的佳肴,食客理所当然认为,食材应该是新鲜烧制的。殊不知,这满桌的美味,有可能绝大多数是“预制菜”。也就是说,食材是早就“备”好了的,大概率是放在了冷藏里,厨师随用随取的。
果不其然,笔者前几日和几个好友去“下馆子”小聚,先后点了冷热菜20余个。恰巧好友中有一个是开过饭店的,也是主厨。席间,他对全桌的菜“挑三拣四”,有的菜干脆不入口。
大家问其原因,他见服务员在,不便开口。吃罢走出饭店大门后方说:全桌菜80%都是预制菜,包括部分鱼和肉食。不少食材不新鲜,不仅影响口感食欲,甚至不排除有变质的。高温重辣重盐等方式烹制后,一般食客感觉不到了。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饭店“预制菜”的话题,从来没有间断过。很多人强烈表示反对,很多人表示可以理解。让有些人气愤的是,往往去花钱“下馆子”,是“被预制”了的。也就是说,饭店并没有告知食客,哪些是“预制菜”。
前不久,主打“现包水饺”的广东袁记云饺,就被网友质疑“肉馅是预制菜,甚至已经冻了半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连锁餐饮品牌被波及,“出餐快”“不能调辣度”“味道一样”等,都会被质疑用了预制菜,进而陷入争议。
为了“避坑”,有“好事”的网友还总结出了鉴别餐厅预制菜的“攻略”: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酸菜鱼等一些常吃的菜大部分是预制菜;那些出餐特别快的、不能免辣的餐厅使用的可能是预制菜;商场里的餐厅,尤其是连锁餐厅,以及纯外卖店大概率卖的也是预制菜……
实际上,消费者也并不是完全抵制预制菜。毕竟自热火锅、速冻水饺等预制菜早已普及多年。绝大部分消费者“不爽”的是,在餐厅里,花大价钱吃了预制菜,以及花现炒的价格,吃工业化的产品,感觉不值,或者有受骗上当的感受,消费体验感非常差。
很多消费者花钱“下馆子”,是因为饭店有“厨师手艺+新鲜食材+舒服环境+贴心服务”的优势。结果花钱吃到的却是预制菜,百菜一味、没锅气,没特色,没风味,自然就会产生愤懑、被欺骗等各种情绪,不愿为之买单了。
消费者抵制餐厅使用预制菜,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认为餐厅所使用的预制菜也含有大量防腐剂和添加剂,危害健康。而对于预制菜进入校园,他们更是表示了不理解。
对此,餐厅经营者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在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预制菜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经营的人工成本,以及食材、能源的损耗。有数据显示,预制菜能够让餐厅的利润率提升7个百分点。不过,建议饭店的线上“电子菜单”或线下的“纸制菜单”上,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是预制菜。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有权选择或不选择。
当下国内预制菜产业还在探索期,标准体系不统一、层级参差不齐,多数参考的是团体标准,且全国有200多个。例如净菜,有的地方协会算预制菜,有的地方就不算。业内人士认为,还是要明确规范预制菜的标准,同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今年2月,上海就出台了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规范性文件,引发热议。从某种程度上看,算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相对权威的规范性文件。未来,全国性的相关制度或将陆续出台,3万亿元规模的预制菜市场,也定会走上良性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