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萧山老张”火了。今年64岁的他,花费10个月寻找采访对象,拍摄口述视频,剪辑并上传了100期《回忆围垦的岁月》系列视频。
目前,该系列全网点击量已突破600万,其中采访新湾周长余老人的视频播放量达56万,转发量上万,还有大量的评论和留言。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数据是受众反馈最直接的呈现,显然,这系列有人爱看,有人追着看。
“萧山老张”本名张祥荣,退休前他是萧山一街道宣传工作者,退休后他更是把对宣传工作的热爱延续了下来。从偶遇经历过围垦年代的89岁老人何友根开始,在聊围垦的过程中,老张萌生拍视频记录的念头,于是他“说干就干”,从拍摄记录到剪辑再到上传至社交媒体,他用他的方式向世人呈现了多角度的围垦岁月。
不得不感慨,老张真行。
萧山人对围垦岁月是有特殊情结的,尤其是对老一辈参加过围海造田的人来说,这段岁月是一辈子里极其有分量的一段时光,这个系列的拍摄对象都是亲历者,他们讲的是故事,但呈现的却是一段真实历史。
老张说,他采访的围垦亲历者年龄范围在60多岁到105岁之间,他们中有原萧山县农机水利局工程师,有原萧山围垦指挥部施工员,还有老知青等。
众多不同身份的围垦亲历者同讲一个大选题的故事,你能听到无数个不同角度的声音,这对于围垦年代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全面生动的。有人说这些视频就像是“活教材”,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思绪纷飞,让后来的小辈能够了解历史。
所以,老张做的这些事儿,早已经不是传播和宣传本身,他更像是历史的记录者。萧山最后一次围垦是在2007年,距今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如果没有人去记录,或许以后就很少有人再谈围垦,也不再有人知道萧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硬生生“造出来”的,这个现实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或许很难再有人念叨了。
老张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去做了,还做了100期。
其实很多事情最难的部分不是开始,而是坚持做下去,以及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动力做下去。会拍摄不会剪辑怎么办?亲戚朋友介绍的围垦亲历者拍完了怎么办?同质化的口述内容太多了怎么办?老张做的不过是去找到突破口,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这种干事的精神,值得被宣传,也值得被学习。所以,老张真行。
老张身上的这股劲儿,其实也是当年萧山老一辈人围垦精神的展现。对萧山人来说,围垦精神也像是扎根骨子里的一种精神,绝不能丢。所以,感谢老张,干了一件漂亮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