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贺军
10月19日,萧山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大会召开,总结回顾萧山20年来实施“千万工程”成效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
会议还发布了《萧山区乡村惠民十项举措》,其中与“一老一小”息息相关的老年人助餐服务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分别列为第二、第三项举措。
《萧山区乡村惠民十项举措》之二:按照《萧山区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指南》《萧山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建设指南》等要求,优化配置邻里食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城区15分钟、乡村20分钟”老年人助餐服务村社全覆盖。
《萧山区乡村惠民十项举措》之三: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以儿童研学场景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公共区域和微空间,配置绘本角、图书漂流箱、手工坊、儿童运动区等儿童活动空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村社全覆盖总数177家
老人爱上家门口的食堂
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
为破解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我区从2019年开始加速推进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历时4年多努力,最终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目前萧山区助餐服务机构总数已达177家,其中老年食堂128家、助餐服务点33家、社会餐饮企业16家,实现“城区15分钟乡村20分钟”老年人助餐服务村(社区)全覆盖。同时,智慧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纳入全市“全城通”智慧助餐场景155家(任务数80家),完成率达到194%。
因地制宜 让城乡老年人吃上暖心饭
萧山区既有城市又有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复杂,尤其是东片、南片、中片在自然环境、文化构成、风土人情等方面差异比较明显,不同片区养老服务发展基础不同、需求不同,助餐服务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在城市社区,老年食堂通过公建民营的形式,在满足老年人就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人员开放,基本实行微利经营。
自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助老餐厅开了以后,缪阿姨把它当成了自家的厨房。早饭有包子豆浆馄饨面,可以换着花样吃;中午晚上可以前去就餐,也可以打包两个菜回家;有小姐妹来了,就去食堂点几个菜一块儿聚餐,买菜做饭不再成为生活中的麻烦事。
“这里的菜种类多,价格合理,味道也蛮好。平时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常常要为吃饭的事发愁。老年食堂来了,真的帮了我们的大忙。”今年上半年,该助老餐厅装修后重新营业,生意红火,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
而在农村,以靖江街道、益农镇、义桥镇等地为例,依托当地的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起“嵌入式”的老年食堂,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配送,不仅可以将助餐服务辐射到周边村社,还能集中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今年2月,靖江街道安澜桥社区老年食堂正式营业。每天早上7点,工作人员就开始忙碌起来,择菜、洗菜、淘米、切菜,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刚过10点半,食堂就开饭了。工作人员贴心地为老人们打好饭,端到桌子上。大家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特别开心。除了堂食外,工作人员早已把100多份热气腾腾的饭菜打包装盒。不一会儿,周边各村社的送餐员纷纷前来取餐,再送往自己村社的老年助餐服务点。目前,街道90周岁及以上老人实现助餐服务全覆盖,其中伟南社区和安澜桥社区80周岁及以上老人也已实现助餐服务。
因时而变 让更多人享受助餐红利
为健全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重点补齐农村、远郊等助餐服务短板,确保老人们吃得安全、吃得满意,切实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3月,我区将老年人助餐服务提升项目纳入2023年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进行推进。
让服务更可及。我区将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共同富裕现代化单元“一老一小”标配场景,出台《萧山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并纳入《萧山区现代社区建设“五星三色”考评办法(试行)》和《萧山区现代社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 融合型社区)场景创建导则》考核。同时,加大助餐服务资源整合,倡导在邻近几个村社集中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老年食堂或者中央厨房,通过配送餐方式达到服务辐射和覆盖,基本形成以老年食堂为主体,其他助餐模式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
让实惠更可感。以萧山区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为依托,主动纳入“全城通”老年智慧助餐场景,按照60-79周岁老年人每餐8折、80-89周岁老年人每餐7折、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餐5折标准给予优惠。鼓励各镇街、村社根据实际在“875”折基础上叠加补助政策,让老年人助餐更加实惠。
让运营更持久。区级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的基础上,按照助餐服务人次给予堂食3元/人/餐、送餐4元/人/餐的标准给予运营补助,上不封顶,服务越多补的越多,日均服务超过20人次的助餐服务机构,还能够享受1-3万元的绩效补助。2023年,累计下达助餐服务建设及运营补助567万元。同时,以慈善资金助力老年食堂长效运营,已累计资助老年食堂55家次,资助资金达到310万元。在区级的基础上,各镇街陆续出台相关的补助办法,用于老年助餐服务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发动本地村民“共建共享”,一同参与老年食堂筹建,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多方支持方式,实现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
让品质更优良。以助餐需求为重点,开展全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调研。依托萧山区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开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调研模块,完成了35.46万名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测评,建立2.8万余名助餐服务需求老人库,实现动态调整。联合区疾控中心,首次将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人员纳入“营养指导员”培训范围,121名老年食堂工作人员通过考试并取得“营养指导员”证书,有效地提高了老年食堂从业人员的营养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可为助餐服务提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指导,让老年人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有品质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助餐服务机构管理台账不统一、运营补助发放周期长等因素,也对老年食堂的规范化管理及长效运营带来了不利影响。接下去,我区将在统一台账管理和精减资金补助审批流程方面加大力度,并通过数字赋能,实时掌握各助餐单位实际运营情况,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助餐配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儿童友好
让城市乡村更有温度
儿童友好社区是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基本单元,也是现代社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区坚持儿童视角,以儿童优先为原则,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统筹社区内儿童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儿童友好社区创建之路。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个市级儿童友好社区、22个区级儿童友好社区正在推进中,全力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大大提升了辖区儿童及其家长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1米高度”定制儿童友好空间
在宁围街道振宁社区,童趣满满的儿童篮球场,还有网球场、滑板区等场所,处处体现出儿童友好的设计,成为社区最具人气的儿童运动打卡地。
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杭州市首批儿童友好社区,振宁社区在“适儿化”改造中坚持“1米高度”视角,根据儿童多样化需求,推动八大儿童友好场景全面落地,儿童篮球场、社区微营地、红领巾演播室、木工坊等设施一应俱全,为社区儿童提供更多活动形式。
在萧山,不少社区“俯下身”来,按龄、按需量身定制儿童友好空间,如盈二社区利用闲置架空层,打造社区绘本馆,让孩子们尽享阅读之乐;城厢街道育才东苑社区利用闲置空间,在中天云望小区绘制了真人版“交通安全飞行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安全知识;天悦社区、新宜社区等6个社区作为全省首批试点社区,“共建共享”浙江省“苗绘童年”社区绘本馆等。
在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过程中,每个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建立儿童阳光运动区、植物研学路、儿童绘本角、儿童手工坊、农事劳动点、综合活动室6个空间,这“一米高度”体现着城市的温度。
空间是“儿童友好”的“形”,服务则是“儿童友好”的“魂”。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江寺社区组织辖区青少年走进江寺公园,开启一场生动有趣的植物研学之旅。解说员将树木的特征娓娓道来,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植物的样貌,学会区分它们的“与众不同”。小朋友们还为江寺公园的常见树种录制了介绍音频,后续将以有声二维码介绍牌的形式挂在江寺公园的树木上,用清脆悦耳的童声向游客们介绍公园里的各类树种。
回澜南苑社区则将公益创投项目融入紧盯儿童友好单元建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定期开展亲子阅读、四点半课堂、家庭手工课等十几类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帮助社区儿童了解历史民俗文化,科普社科知识,引导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儿童发展兴趣爱好。
接下去,我区将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以儿童研学场景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公共区域和微空间,配置绘本角、图书漂流箱、手工坊、儿童运动区等儿童活动空间,实现社区100%覆盖和新建住宅小区100%覆盖。
“儿童友好”在乡村落地开花
萧山农村范围广、农业体量大,由于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乡村公共服务资源较匮乏,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乡村儿童对成长空间、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等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在“双减”教育背景下,城市家庭对传统中国乡村文化活动、亲子游乐、农业知识学习等有期待。同时学校劳动教育也有要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区全省率先在临浦横一村探索建设标准化儿童友好乡村。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后,编制出台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乡村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规范》团体标准)。目前,首批创建并授牌10个示范型儿童友好乡村,推动“儿童友好”在萧山的乡村落地开花。
在进化欢潭村,孩子们可以体验投壶、射箭、传统碑拓等乡村活动,于游乐中感受宋韵文化。欢潭村因岳飞率军途经此地“饮潭水而欢”得名,一直延续着“五义”精神,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欢潭村推出了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成立了“五义小将”儿童观察团,并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使欢潭村真正成为儿童的“读书园”“教育园”“游乐园”。
除欢潭村,各镇街和村社都在因地制宜,做好“儿童+研学”文章。如益农群围村为儿童开辟了乐享田园,河上东山村利用东山畈500亩田地优势,通过举办稻香节活动,开展农耕自然教育和研学体验活动;瓜沥东恩村推出儿童友好型棒球场,让孩子们感受棒球运动的热血激情等。
儿童友好乡村,大小朋友是受益者。在城区读小学四年级的洪波在双休日是去了一趟临浦横一村,感触颇深。“村里放了很多安全提示牌,高度更适合孩子的视线;池塘边放着救生圈,如果不小心掉进去可以派上用场;研学中心的大地课堂,还可以体验割麦子、手动碾米,感受做农事的快乐……”
接下来,我区将鼓励更多的乡村步入儿童友好的行列,把儿童友好乡村建设纳入城乡现代社区建设体系,在“产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打造更多儿童友好乡村的实践范例、特色品牌和标准规范,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更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