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小玉
近日,淘宝公布2023年度商品榜单,《孙子兵法》、酱香拿铁、涿州图书加油包、“爱因斯坦的脑子”、演唱会定制灯牌、马面裙、洞洞鞋、“玲龙一号”核能充电宝、乌梅子酱、辅酶Q10共十件商品入选。
其中,“爱因斯坦的脑子”别具一格,一看销量,竟然售出9万“件”以上,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个啥。
原来,这是淘宝上兴起的一种情绪价值服务产品:卖家把爱因斯坦头像的图片挂在商品页上,通常标价几毛钱,号称拍下这个链接就能“自动长脑子”,购买后由店家提供娱乐聊天服务,不喜欢不满意也可以直接申请退款。这类商品不在少数,还有“孤寡青蛙”“野生蚊子”“记忆面包”,甚至还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华罗庚的脑子”。 实际上,这是当下Z世代的一种自我鼓励或者朋友们互动图开心的“小仪式”。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购买虚拟的情绪商品?在这背后是当代人们特有的消费偏好,积极寻求自我调节的方式。以“爱因斯坦的大脑”为例,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学业的压力是它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上岸”两字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四六级、考研、考公考编……每逢考试就会出现“打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什么梅”的现象,发出“脑子不够用”的感慨。学生们当然知道购买虚拟商品并不会真的让自己“智商+1”“长出脑子”,但这一行为不仅能够取悦自己,在学习之余增添趣味性,同时还可以给予自己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
另外,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类虚拟情绪商品的标价从0.1元、0.5元至1元不等,花小钱买个开心,简直是“物超所值”,因此消费者也愿意出于自己的情绪需求而买单。不论是不便告诉亲朋好友的烦恼、诉说无门的苦闷,或者只是单纯地想找个陌生人聊天,都可以点开情绪商品链接下单购买。
其实,情绪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廉价”的虚拟产品上,比如近几年比较火的盲盒经济,神秘款盲盒可以炒到普通盲盒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还有自媒体平台于文亮、“和女儿分享日常” 的爆火,说白了,在这个快速发展、极其内卷的时代,人们找到各种方式来治愈精神内耗,缓解情绪压力。
情绪商品的流行折射出年轻人向外需求寄托的需要。但情绪商品作为暂时性的调节手段,只能带来一时的放松,无法提供持久的情绪平衡和内在的满足感。情绪商品消费并非疗愈根治之策,消遣娱乐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实践本领,并构建丰盈的内心世界,才能无惧风雨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