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郑佳佳
春节渐近,年味儿渐浓。1月25日晚,萧山区第六届“老年春晚”在萧山剧院拉开帷幕,全区300多名老年人登上舞台,剧院内1200多个座位爆满。老年人登台表演,老年人捧场观看,萧山“老年春晚”俨然已经成为全区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金名片”。
“老年春晚”,顾名思义,在整场晚会中参加表演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纪在62岁左右,年纪最大的76岁,最年轻的也已50岁。整场晚会的节目形式多样,有京歌独唱、舞蹈、小品、越剧、情景舞蹈、器乐合奏,充分彰显了我区老年朋友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景象。
萧然群众文化艺术团就是其中一支表演队伍,此次他们带来了一个舞蹈节目《雨碎江南》。17名舞者拿着油纸伞,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烟雨蒙蒙,小桥流水的即视感油然而生。这些舞者中有第一次参加“老年春晚”的“新人”,也有连续六次登上“老年春晚”的“老人”。激动、开心……这些词都难以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舞台上,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出场时间,但是倾注了队员们近4个月的努力。排练没有专业场地也没关系,江寺公园的大广场就是他们的舞台;没有专业音响也没关系,一部手机,一台简易音响就能承包一天的快乐。
团长许红燕说:“萧山‘老年春晚’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舞台,大家有同样的爱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退休后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文化走亲、慰问演出……”
女声表演唱《芦叶青青芦花白》,小品《学校门前》,器乐《新疆民歌联奏》、京歌独唱《咏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接一个的节目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市井长巷聚拢来的是烟火,推开来的是人间,一条城河满是萧山记忆,仓桥、梦笔桥、市心桥……场景再现,豆浆油条的烟火气,小船摇曳流水潺潺。晚会临近尾声,萧山区老年大学舞蹈队25名队员带来了情景舞蹈《小城记忆》,成为了晚会的压轴“力作”,讲述了萧山老城的一天。
“老”不代表“旧”,老年人应去追求“新”的艺术,勇于探索更多可能。萧山区老年大学舞蹈队队长祝晓莉说:“在创新的同时,我们希望能把更多萧山的文化底蕴融合到节目中,通过舞蹈形式展现,继而传播萧山。《小城记忆》里的场景源于我们的生活,为了尽善尽美,我们反复调整走位不下几十次,对每一位队员来说,站上舞台则是圆梦瞬间。”去年,她还带队参加了多场养老慰问演出、社区迎亚运活动,她们希望用文化公益回馈社会。
在全场的欢呼声中,又一届萧山区“老年春晚”落下了帷幕。同时,也是新一届“老年春晚”的全新起航。从2017年开始,萧山区“老年春晚”已经成为全区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平台和萧山老龄事业的品牌。在这个真正属于老年人的欢乐大舞台上,每一位参与者都找到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通过这个平台,也持续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展现出他们丰富的文化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