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
4月28日,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在全区经济工作专题调度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三个大”鲜明导向,大干项目、大兴企业、大抓招商,加压奋战二季度,全力冲刺“双过半”。
从今年年初区委十六届五次全会提出“三大攻坚”之“助企服务”到此次会议的“大兴企业”,在作为工业强区、民营经济大区的萧山,“企业”始终是个高频词。对于萧山传统产业里的这些民营企业来说,“助企服务”也好,“大兴企业”也好,根本上是要力争为企业深度转型升级创造最好的条件,营造最佳的环境。
向数而融,就是推动萧山民营企业、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具有大力推广的实践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在这方面,纸包装行业龙头企业胜达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昨日,萧山发布公众号、客户端和《萧山日报》同步刊发“经济向新行”系列深度报道第二篇《大胜达:绿色智能工厂如何跑出“加速度”?》,深入剖析胜达如何通过绿色智能工厂推动企业深度转型升级,并赋能整个纸包装行业的转型发展。
向数而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智能工厂,是产业生态数字化到目前为止最集大成的应用场景,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性产物。胜达智能工厂的实践证明,向数而融是企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进的最佳借力点、着力点和发力点,为企业重塑竞争优势、深度转型升级创造了无限可能和想象空间。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胜达向数而融的程度越深,企业发展就越好,向数而融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管理和发展当中的难题,还推动胜达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格局越走越大,并向着为全行业赋能的高峰攀登。
向数而融,民营企业要主动融、积极融、深度融,要结合自身实际有特色地融。萧山已经有一批传统民营制造业企业与北大信研院等高能级平台合作,推进智能工厂建设。这种合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就是因为双方真要融、真想融,并且探索出了较好的融合路径和模式。
像胜达与北大信研院这种成立联合实验室的模式,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它解决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北大信研院和胜达选派技术骨干到联合实验室任职,不仅可以促进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工作,还做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胜达一方更熟悉纸包装行业,他们就负责梳理行业发展的痛点,提出解决问题的需求,北大信研院一方更熟悉数字化、智能化业务,他们就负责针对胜达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等场景落地的时候,双方再一起调整试验,查漏补缺,探索实践,直至成熟应用。比如,借力北大信研院这个平台,胜达也能吸引更多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人才入驻。实验室北大信研院一方的核心人员,还被胜达聘请来担任副总经理,专门负责数字化、智能化工作。
除了胜达,北大信研院与杭萧钢构、钱江电气、杰牌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都采取了“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双方的合作潜能。因为做到了“水乳交融”,所以“融”出了适合不同企业、行业,特色鲜明的数智化应用场景,打造出了诸如“Epack-ET纸包装工业互联网平台”这类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志性成果”。
传统产业向数而融,萧山是最佳试验田,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从企业和平台的角度看,萧山传统民营企业众多,产业类型多样,有着数字化转型的旺盛需求和丰富应用场景;有着北大信研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可以满足从规上企业到中小微企业不同层次的数字化需求。从“人”的角度看,一方面,萧山民营企业家眼光远、格局大,对拥抱数字化富有热情,另一方面,萧山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有着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人才储备。从氛围的角度看,萧山政策环境优,为企服务优,产业数字化水平连续多年进入全省前三,并成功入选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这些都是萧山传统产业向数而融得天独厚的优势。
向数而融,关键在“融”。个别流程、打补丁式的数字化不叫“融”,全链条、全场景、全生态的数字化才叫“融”。向数而融带来的不是浅尝辄止的转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转型升级。萧山重返巅峰、续写传奇,一定是民企强、工业强、民营经济强,向数而融毫无疑问是萧山“再强”的“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