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胆勇闯 创新有容错机制兜底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萧山推出创新容错机制的新闻不禁令人眼前一亮。这是萧山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何创新需要容错?

  创新之所以难,难就难在没有捷径可走。每一点突破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不断试错中提取成功因子逐渐累积起来的。

  回顾历史,创新遭遇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爱迪生经过13个月7000多次的实验,才从6000多种材料中找到适合用作电灯灯丝的材料;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反反复复经过了无数次的艰苦测算,熬过了无数个难以入眠的夜晚,才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屠呦呦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190多次实验失败后,才成功提取青蒿素……

  再把视线放到身边,2014年传化化学开始了稀土顺丁橡胶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经过了10多年的漫长蛰伏和突围,才终于迎来量产突破。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乾晶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对碳化硅材料的研究中,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才首次生长出厚度达100mm的超厚碳化硅单晶,为后续研究降低碳化硅衬底的成本,推动材料的推广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钱学森曾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的确,科技创新就好比是拼一幅拼图,一块一块拼,一次一次试错,最终找到所有正确的拼图将其归位,才能最终完成。

  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都令人感慨创新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

  当科研工作者们大胆勇闯“无人区”时,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更需要心理层面的支撑。而宽容失败,就是要给予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多一些的耐心、理解,多一点时间、信心。让他们卸下包袱、迈开步子、敢试敢错、敢闯敢干,才可能最大程度上实现“0”到“1”的突破。

  目前区科技局已受理容错事项申请42项,涉及项目验收,高企评审和基金申报等方面。如,针对21个区级医卫类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创新容错”处理,便是考虑到卫健系统大部分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导致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进度滞后的客观因素,同意项目额外延期,让一线科研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更好地完成项目的研究。

  再如,今年4月,针对一批因存在信用不良而无法享受国高企扶持政策的企业,经过企业申请、行政部门调查,我区容错工作领导小组的审核等,决定在企业恢复信用后,拨付相应的奖励资金,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等等。同时这也是一个引导,让企业注重企业信用的维护。

  当然,容错也需要有度。

  宽容失败,不是纵容、放任失败,更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条件。

  为此,萧山也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创新容错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充分考虑主观意愿、创新条件、行为过程、后果影响等要素,严格甄别“创新失误”与“违规违法”的不同性质,规范“创新容错”的申请、认定、审核等5个具体步骤和时间要求,明确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保证容错的严谨规范和公平公正。

  期待,在创新容错机制的推动下,良好、宽松的创新氛围将成为无形的激励,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大胆勇闯 创新有容错机制兜底
拿“真实”当看点 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让孩子追随内心 或是家长的最佳“高考答卷”
警惕 “按需推销”
封闭式圈层社交 智能手表跑偏了
让好房子留住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