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琪
距离2024高考仅半月,家中有考生的家长最是忙碌和焦虑。忙的是要从海量的志愿填报信息中筛选出适合孩子的选项,焦虑的是父母与娃三者之间可能都有意见冲突,一场口水热战或心理冷战随时会激发。
最近,一个关于“报志愿”的视频就暴露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视频中女生很生气地指着妈妈说:“从今以后,我走的每一条路、烂路,都会赖你。”妈妈则面无表情地表示:“不然,你能去哪儿呢?我花钱给你报这志愿。”
原来,女孩想要去一所学校的金融专业,但这位妈妈花钱找的志愿填报机构,强行改变了女儿志愿方向,这才让孩子发飙了。
这样的事情在身边也时有发生。比如笔者认识的一对父母想让儿子报考警官学校,以后可以高概率当警察,可以大大降低未来的就业难度。但是这个儿子不乐意,就跟父母冷战,并且表示绝对不会报考这类学校,弄得双方很不开心。
其实,家长与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冲突,主要来自对未来的设定和期盼不同。有一些孩子可能没什么主见,那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日常的喜好、擅长点去为他选择专业。有一些孩子非常有主见,开明的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一定要听信志愿填报机构或社交平台中的“网红”专家们的观点。
任何一个志愿填报机构或“网红”专家的观点,或许能把当下的专业行情讲得头头是道,但谁又能预料瞬息万变的未来,以及人的可塑性呢?就比如笔者所在的上世纪90年代,新闻学还是热门专业,学费都要比文科类的中文、历史专业高上一倍多,但谁能料到社交媒体崛起对传统新闻机构的巨大冲击呢?
当家长们在讨论专业时,更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格特征和意愿。如果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进了学校,但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上课敷衍,课业不做,极有可能会挂科。或者本科毕业以后,有志向的孩子依旧会顺从内心行事,那时候他们就会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读硕士。说到底,那些志愿填报机构不需要对某个孩子的未来人生道路负责,对未来能负责的就是孩子自己。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职业道路,激发他们的精神追求。
也许,从高考填报志愿这一刻开始,家长们就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而自己最好是充当一个谋士的作用。因为家长看到的可能是专业通向的职业维度,而孩子可能更多在乎的是喜好,两者不同的审视视角就会出现意见的偏差。而且现在的这个年代,很多孩子的直觉比成年人要敏锐,也比我们上一代要更有主见。
曾有主持人对马斯克提出一个问题:“当AI技术不断进步,应该如何给孩子职业生涯建议?”他沉默许久后回答:“我应该会说追随他们的内心,去做他们觉得有趣或者充实的事,尽可能对这个社会有益处”。
由此可见,追随内心很重要。只要孩子始终保持一颗探索的心,一颗不懈奋斗的心,选择任何一个高考志愿,都将成为一条乘风破浪的小船。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能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海上的风雨才能实现,而不是永远让小船停泊在父母的港湾里,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