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高玺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配一个智能电话手表,方便随时定位、联系孩子,保障安全。而随着其内置App越来越丰富,智能手表已经逐渐成为了“10后社交神器”。不过从“定位手表”到“社交神器”,如今的智能手表早已不再以安全为目的,甚至开始有点圈层社交的意味。
上周末,笔者参加了一场公益亲子研学,现场的孩子几乎人手一个智能手表。休息时小朋友们围成一圈,两只手表“碰一碰”,就加上了好友,随后拍照、发好友圈,就跟成年人的手机一样。但笔者发现,这种所谓的“社交神器”其核心功能“交友系统“是封闭的,一些品牌只支持同系列同一型号的直接互相添加好友。而一些没有智能手表或者型号不一致的,就被排除在“交际圈”之外。这样简单粗暴的交友方式,无疑推动了封闭式社交圈的形成。
孩子的确需要与同龄人共同成长,但电话手表带来的封闭式圈层社交不得不令人担忧。
比如,引发攀比行为。当其他同学用上最新、最贵的智能手表的时候,要添加联系方式,就也得买同款手表,为了不被身边人孤立,其他人也就不得不买。据悉,相对高端一点的智能手表,如今市面上售价超2000元。如此一来,无疑又在同一个硬件圈层内划分了鄙视链。这种无形中为儿童划定社交圈的情况,可能就会有相应的交友观念和攀比心理被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
再者,电话手表还会让孩子形成社交简单化的认知。笔者观察到,部分孩子刚加上好友,不出几分钟便开始“互相拉黑”,甚至还有的聚在一起组成小圈子排斥和孤立他人,还有的一天可以发几十条好友圈。通过手表,孩子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各种各样的社交体验,但这样简单化的互动很容易占据相当多的注意力。另外,孩子们可能会认为,只要维系好和电话手表好友的关系就足够了,而且这种维系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能达成,得到的回馈绝大部分又都是正向的。甚至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线上社交”,让智能手表成了现实交往时逃避棘手问题和困难局面的“避风港”和“安慰剂”。
除此以外,这种看似“方便简单”的交友方式,实则窄化了社交圈。智能手表还是基于小圈子社交需求,形成一张区域性专属的、属于小学校园+小区的小圈层社交网络。另外,看似开放式交友,一些也是被家长筛选过的“圈子”,符合家长标准:学习不错,有特长和爱好的孩子,才允许纳入社交范围。
对商家而言,封闭性的生态系统往往是收割利润的最佳模式,但基于成年人思维满足孩子社交心理需求,本质是制造了封闭的儿童社交圈,且具备排他性,这样的方式终究还是跑偏了。电话手表可以是“社交神器”,但它更应该是儿童身心健康安全的保护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