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子亲人”,连接更多陌生人

  ■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互联网姐妹,我54岁的老母亲交给你们了”的帖子火了。

  起因是一位网友放心不下独自旅游的母亲,便将其外表特征与车票信息发布到网上,希望刷到动态的网友们在母亲遇到困难时,能顺手帮上一把。值得一提的是,该帖并没有石沉大海,底下的“电子闺蜜”们评论温暖,大家纷纷表示,若是遇上一定会帮忙,“爹妈在外就是咱爹妈,必须让她感受一下互联网儿女的温暖”。

  后续,网友再次发帖称,母亲在外收获了许多来自陌生人的好意,一场独旅也因此有了圆满的结束。

  先不论帮助这位母亲的陌生人里有多少是看见帖子的网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年,互联网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

  除了网友们“不见外”的求助帖,还有许多账号以“电子闺蜜”“电子亲人”的身份,分享生活、技能等,收获了大批粉丝的追捧。

  而令人好奇的是,都说时髦的流量世界一天一个模样,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怎么就迷住了年轻人?

  年轻人在“电子亲人”里寻到的是一种“慢节奏”。社会高速发展,生活鼓点密集,人们忙忙碌碌。互联网上的部分博主却能停下来发发日常,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营造出一个时间缓慢、日子幸福的“网络平行世界”。

  无疑,此类内容与当下的快流量氛围反其道而行之,却更显弥足珍贵。例如,小红书博主“健康真好”记述着两位老人的一日三餐,没有过多修饰,一张老式桌、几碗简单饭菜,治愈了数十万年轻人。每个帖子最后一句“温暖屋”,描述的不只是日常里的点滴,更是带去了“好好生活”的理念与精神上的慰藉。

  年轻人在“电子亲人”里找到的是一种情感共鸣。在为独自旅行母亲求助的帖子里,年轻人代入了父母的身影;在教授技能的帖子里,无数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相互鼓劲;在以“爷爷”“妈妈”等自称的自媒体内容下,纷纷涌入了渴望爱的年轻人……事实上,对“电子亲人”的帮助也好,日复一日到评论区“打卡”也好,很多时候,是对现实生活中没能得到或未能完成的亲情遗憾的弥补。

  此外,他们在“电子亲人”中找到了寄托,网络亦给他们提供了一处情绪喘息的出口。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压力、紧张的年轻人,在内容中汲取力量,又通过“电子亲人”与更多陌生人相连接,他们在评论区互相鼓励,将善意转发,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诚然,有部分“电子情感”不过是互联网针对大数据进行的“乌托邦式”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有温度的创作,为网友们带来了治愈体验与对情感的思考。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代年轻人并没有把温情与善意留在屏幕里,他们有强大的共情力,也有与之成正比的行动力。从网络互助到现实生活中的“搭把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爱心从线上传递到线下,为推动社会发展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如开头那位网友在帖子里感慨的:虽然这些善良的陌生人可能只能帮助我们的父母走到这个路口,但下个路口还能有千千万万个达成共识的我们。

  正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构成了这个温暖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重点工作
   第Z03版:民生服务
   第Z04版:宁“融”圈
都市需要更多无界融合的风景
“电子亲人”,连接更多陌生人
三伏贴“爱好者”增多 持续普及是关键
“盲盒”式开票 有点“坑”
“恋爱”何需保险
1元冰杯的消费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