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芬
然而即使像史小玉这样的画工们创造出了敦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在现在来看他们足以跻身艺术大师,但在当时,他们的地位依然是令人无法置信的卑微。按照当时的规定,绘画人的名字是不能出现在他们所作的壁画上的。
一座长长的土黄色的山崖,静静横卧在干涸了的大泉河边,一千多个洞穴,像蜂巢般,嵌在陡峭的岩壁间。就是这些藏着中国千年艺术瑰宝的迷人的洞窟,让旅居法国的美术家常书鸿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来到这里,让世界级大师张大千千里迢迢赶到这里,驻居近三年临摹洞中壁画,让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的女生樊锦诗决定在此坚守一生,而最终成为“敦煌的女儿”。
尽管在去敦煌之前,已经在纪录片《敦煌》里对它的魅力有所了解,但,当我真正走进一个个洞窟,面对那些低眉慈目的菩萨塑像,神秘传神的壁画作品时,依然震惊不已。
戴着耳麦,讲解员轻柔的声音仿佛是从远古时代传来,眼前这些精美的佛像壁画让我的心一下沉静下来。
从前秦、北凉、北魏、隋唐……到元代,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绵延一千年不中断,无数的民间工匠在这崖壁上开窟、造像、绘制壁画,留下这美轮美奂的艺术宝库。
他们都是谁呢?
“去莫高窟,本来应该斋戒沐浴,顶礼焚香,带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而去,不是为了顶礼膜拜佛陀和菩萨的塑像和壁画,而是为了那遥远的、从前秦一直到西夏的漫长岁月里,那些伟大的艺人和民间工匠,为我们留下的惊世绝伦的伟大艺术作品,这值得我们专程来点赞。”
在飞机上读完俞敏洪先生的甘肃旅行记《我从陇上走过》一书,其中《莫高窟》一篇开头所写的,也正是我的内心所向。
去敦煌前,看了电视纪录片《敦煌》,其中记述了这样一位元代画工的故事。
他叫史小玉,他的名字出现在莫高窟第3窟的西壁上,是无数给敦煌留下精美壁画的无名大师里难得留下名字的一位画师。
故事发生在1351年,因同行介绍,画工史小玉从甘州(现甘肃)长途跋涉来到敦煌谋生。当他徜徉在前辈们留下的艺术瑰宝面前,像一千年以后的我一样震惊。
然而当史小玉开始加入皇庆寺殿内壁画工作时,已是六年以后了。应供养人要求,他要参与绘制的,是与早期南北朝佛学故事不同的经变画。
所谓经变画,就是用图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比如莫高窟里描绘阿弥陀佛居住的佛国净土的《西方净土变》壁画,比如描绘救世人脱离现实世界苦难的观音菩萨的《观音经变》壁画……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洞窟里,史小玉就开始了他的壁画创作。
他用当时的天然矿石,如朱砂、孔雀石、云母等作颜料,甚至还用一种叫作青金石的高贵外国宝石作颜料。这些矿物颜料因性能稳定,经得起日光照射和湿气侵蚀,而能让壁画经久不褪色。正是因为这些天然颜料的应用,使莫高窟里的壁画经历了一千多年以后,依旧色彩鲜艳明丽。他长年住在昏暗的洞窟里,每天吃的,是叫馎饦和馕的胡饼类食物,这些食物虽能果腹,却干巴巴十分难以下咽。就是在这样寂寞而清苦的条件下,史小玉带着他的同伴们创作了《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壁画。
在莫高窟南区最北端常年封闭的第3窟内,藏着很少人知道的壁画精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就是其中一幅。所画的观音形象情态逼真悦目,线条流畅细腻,意蕴无穷。纪录片《敦煌》的总导演周兵说:“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3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幅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幅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幅画都堪称伟大的画作。”
然而即使像史小玉这样的画工们创造出了敦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在现在来看他们足以跻身艺术大师,但在当时,他们的地位依然是令人无法置信地卑微。按照当时的规定,绘画人的名字是不能出现在他们所作的壁画上的。他们带着宁静和虔诚的心,在这里一笔一画留下他们的传世之作,也只是为了谋求一份生计。“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这个岩壁上发现的“甘州史小玉笔”题记,如今已消失不见,莫高窟七百多个洞窟,两千多身佛像彩塑,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精品让一批批的后人们瞻仰膜拜,却没有人知道创作它们的大师们的名字,那些供养人即当地的王公贵族富贾望族的画像和署名倒是清晰而显耀地刻在墙上被世人所知。
沧海桑田,转身千年,当这些壁画依然在洞窟里熠熠生辉时,人们才意识到,他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