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红惠
一直以来,我的个性比较顶真,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时常想努力看透每一件事物的本质,仿佛只有洞悉一切,才能掌控命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退休后,我日益觉得,把事看透,不如把事看淡。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书房,我独自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杯刚泡好的茶,热气袅袅上升,茶叶在水中轻轻舞动,好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我凝望着窗外,昨晚的一场及时雨,给酷暑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清凉,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这一刻,我忽而明白,与其纠结茶叶为何舞动,鸟儿为何歌唱,不如静静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沉醉于晨光之中,思绪不禁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也是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时战乱频繁政治腐败,他看淡了官场的名利,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不正是我所追求的吗?当我学会把事看淡,便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质。
年轻时我曾亲历一场深刻的教训。面对一位重要贵宾客户的突然流失,我初时满心焦虑,彻夜难眠,仿佛落入迷雾。反复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迫切想要探明其中缘由,以求挽回不利局面。然而,越是深入剖析,竭力补救,反而让客户和自己均陷入尴尬境地,情绪与精力在纠结中不断被消磨,难以自拔。直到后续慢慢地看到业绩重新提升,我才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如果彼时我懂得及时放手,以一种淡然的心态面对,尊重和理解客户行为,那么我就能保持定力,专注于自身业务的深入,从而在后续的工作中找到新的机遇与方向。
我把目光投向书柜里密密麻麻的书籍,这里有古代文人的睿智。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至偏远之地。在黄州、惠州、儋州,他并未沉沦仕途坎坷,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展现了其对世事的淡然处之。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把事看淡”的生动诠释。
也有现代智者的豁达。杨绛先生,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淡泊与宁静。在她的笔下,我们读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对世事的淡然处之。杨绛先生的一生,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世事的看淡与超然。
古今名家,虽处不同时代,却都以一种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喧嚣尘世中的你我,何不学学他们呢。把事看透,或许能让人更加清醒;但把事看淡,却能让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