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沛云
潮水推动荷花灯追波逐流,顺流而下,无数盏河灯载着无数个祝福蜿蜒着漂向远方,此时的人群都屏息静气,视线跟随着河灯游移。心中都在默默地为自己为亲人祈祷幸福、安康、祥和。
中元节回乡,正当立秋时节,晚饭后徜徉在浦阳江畔,迎面微风徐徐,凉意阵阵,晚霞映射着江波,闪烁着点点金光。江面上白鹭低旋,青山倒影,几只小船悠闲飘荡,真是一幅世外桃源。
浦阳江蜿蜒百里,是当地引以为傲的天然玉带,它从上游诸暨湄池一路经萧山浦阳、临浦、义桥,在闻堰三江口与富春江一起汇入钱塘江。是两岸人家重要的水系根脉,是萧山的母亲河,同时也是烙印在我心底最深的故乡情。
站上高堤,游目骋怀,江水悠悠流淌,碧波荡漾,白浪拍打着堤岸,如久违的朋友跟我诉说着流逝的岁月,遐思唤醒了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画面。
老家坐落在浦阳江边靠近诸暨,是萧山最南端的村庄,那里四季风景如画,“春来江水绿如蓝”,典型的江南风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夏天田园的丰收喜悦;到了秋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秋的柔和跃然眼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就是冬的纯洁和幽静。但一年中我独喜秋天,不只是秋的天高气爽,两岸的斑斓色彩,而是秋代表丰收,对于当时贫穷和艰苦的家乡,再没有比丰收更喜人,更振奋人心。
居住江边,打鱼是我们的副业,父辈们在大江上靠一只小船讨生活,风里雨里逆水挽缰。欲韧维艰,美丽的浦阳江脾气两极分化,娴静时风平浪静,一泓清碧,大汛期来时激浪汹涌,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以不可阻挡之势肆意破坏,两岸的草泥堤塘挡不住洪涝的摧毁,村庄、田地淹没那是寻常事,憨厚的村民们为了祈祷家乡风调雨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八都会举办盛大中元河灯节,来祈福消灾。
整个仪式非常隆重,为了迎接这个节日,村民早早就开始筹谋, 他们自发组织,以各种方式集资采办,买来上好的松香油,用五颜六色的桃花纸剪成荷花碗状,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河灯,还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每盏灯里面用棉纱做灯芯,放上农户募捐来的菜籽香油和松花油,用灯芯燃油点亮,就成了一盏盏精美的荷花灯,做够三天三夜才够十八晚上放一夜。到了这一天,全村总动员,大人做花灯,干杂活,小孩子跑进跑出异常高兴。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白天扎河灯,晚上迎接亲朋好友来聚餐,每户人家都会摆几桌,有些压根不认识的人也会被客人带来,真为当时淳朴的村民点赞,毕竟自家条件有限。
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祭祀用的牲畜就连现在想来都是非常奢侈,桌子上煮熟的整头猪整只大白鹅和大鲤鱼,还有各种花花绿绿的经卷和元宝,堆几张八仙桌。夜幕降临,随着礼花的腾空而起,鼓乐齐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经过岸上一番特殊的祭祀仪式,就开始放灯了。几十只小船早已排列着蓄势待发,岸上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簇拥在江的两岸,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动着,沸腾着。船上的人都是熟识水性的高手,一只小船坐两到三人,一人划船,其他人把一盏盏承载美好祝愿的河灯点燃,小心翼翼放入江里,瞬间满江辉煌,五彩斑斓。因为农历七月十八是一年中的大潮汐,潮水推动荷花灯追波逐流,顺流而下,无数盏河灯载着无数个祝福蜿蜒着漂向远方,此时的人群都屏息静气,视线跟随着河灯游移。心中都在默默地为自己为亲人祈祷幸福、安康、祥和。
时光转瞬,岁月见证了浦阳江的沧桑变迁,如今的家乡更美了,因推行五水共治,水患也没了,沿江两岸延绵几十里的塑胶跑道,以供游人锻炼观赏。现代化的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石砌堤塘坚固雄伟,它成了浦阳江千载万世的守护神。这个中元河灯节后来成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璀璨的画面一直铭记在沿江人的心中,每每忆起它就是浦阳江秋天最美的故事。